布林肯访华前摊牌,称中国是最大挑战,美官员呼吁中美建“护栏”
东方时事,看透国际军事和国际政治斗争的众生相!《布林肯访华前摊牌,称中国是最大挑战,美官员呼吁中美建“护栏”》是一篇关于中美,护栏,国是的文章。东方时事引用该文章仅仅为了更好的传播东方时事评论的相关知识,让大家在把握世界宏观大势中有更清晰的目的和执行策略!不代表小楼认同其观点,本着从不同侧面看问题的态度,我们会引用很多大咖的观点!
自拜登担任美国总统以来,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与熟悉,如今美国政府对华关系,逐步建立起了“拜登特色”。
而这种具有“拜登特色”的美国对华战略,突出的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紧锣密鼓的搞对抗。
比如在疫情防控方面,美国联合众多小弟,无事生非的对中国旅客采取歧视性的限制措施。最近美日外长、国防部长举行了会谈,期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称中国是美国“最大战略挑战”。

另一个特点,则是乐此不疲地寻求跟中国合作。布林肯准备在今年1月或2月份访华,美国印太政策高级协调员坎贝尔则宣称希望2023年中美能“修建护栏”,以保护中美关系和平,富有成效的竞争。
而且,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特点,并非彼此割裂的,而是紧密关联的。越是美国在政治外交上,打压中国的时候,就越是美国在经济上,全球治理体系等问题上,寻求跟中国合作的时候。
但是很显然,按照常理来看,美国一边跟中国搞对抗,一边跟中国求合作,那么结果必然是对抗也搞不起来,合作也进行不下去。美国政府高官们,为何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呢?或者说他们对此,有着怎么样的安排?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聊聊这个问题。

中美关系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其实是我们中国人的看法。美国人,至少是现在的拜登政府,显然并不同意这个观点。
拜登政府上台以后,为中美关系定下的基调,是 “该竞争的地方竞争,该合作的地方合作”。虽然说什么地方该竞争,什么地方该合作,是由美国人来确定的,我们觉得这样不合理,也不公平。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入驻白宫的那些美国精英们,的确就是以这种“二元对立”的方式,来看待中美关系的。

所谓“二元对立”,宏观上来看就是说中美之间,属于“一山不容二虎”的关系,中国强了美国就弱,美国强了中国就弱。正因为秉持这样的理论,所以现在美国才要不顾一切的打压中国。
而从具体的博弈细节层面来看,这种“二元对立”,还体现在美国对于中美关系的领域细分上。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他们认为可以在政治上打压遏制中国的同时,又在经济领域,全球治理体系领域,跟中国合作。
我国前外长王毅曾在此前跟美国高层会晤时,说中美关系是一个整体,如果气候合作等全球性议题,是中美关系的绿洲的话,那么要保护这块绿洲发展壮大,就得治理绿洲周围的环境。

如果周围是一片沙漠,而且不断向中间侵蚀,那么再强大的绿洲,最后也避免不了干涸和被沙化的命运。
王毅外长的原话不是这么说的,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由此就能看出,其实中国一直认为,中美关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完善的整体,彼此之间互相影响,不可能单独的存在。
比如美国非要介入台海问题,那么很可能就会导致中美陷入军事冲突,到时候都打仗了,其它方面的经济合作,怎么能够进行下去呢?肯定得分道扬镳。
这个道理如此简单,但现在美国人就是不信,非要坚持他们那种把气候合作,经济合作,与美国打压中国的政治外交动作,军事动作一分为二看待的理论。

美国认为只要大家能继续保持经济等领域的合作,那么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博弈和对抗,就是良性的,不会演变成中美直接冲突。
有关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整体论”和“二分法”,正是如今中美对待中美关系最大的分歧所在,也是争议的焦点。
那么,这种争议的实质是什么呢?
表面上看,中美关于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未来,似乎陷入了一种“理论之争”的状态。就好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甚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一样。

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两个哲学家,甚至两个家庭,都有可能为了信仰,为了“主义”争论不休,但是两个国家之间,是不存在“理论”之争的。
因为国家内部并不存在太牢固的情感纽带,血缘关系等等,它从本质上,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是国家存在的前提,也是“国家”这个主体必然追求的目标。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国家并没有太多的情感属性,它在大多数时候,尤其是事关自己生死存亡的时候,是绝对客观冷静的,只会追逐自己的利益,而不太会在乎所谓的理念分歧。
而且,这种“唯利是图”的属性,是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不断加深的。比如梵蒂冈,它虽然也是个国家,但由于人口太少,地方太小,教皇的意志往往就是国家的意志,还是带一部分情感属性的。

可是中美这么两个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彼此的规模,决定了中美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有太多理想主义的东西。越大的国家,越现实主义。
说了这么多,主旨就一句话,不管是美国主张的“两分法”,还是中国主张的“整体论”,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不同的观点,来自于不同的处境和现实。
美国坚持“两分法”,是因为现在美国是全球霸主,并且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打压和遏制中国,是美国为了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必须要做的事情。
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导致中美之间,乃至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之间,深刻的联系在了一起。美国既不能,也无力把中国和世界区分开来。

一方面,强行孤立中国,会对美国自身产生巨大的伤害。另一方面,美国是霸主,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繁荣稳定,但同时美国地位不可动摇的全球秩序。
如果为了打压遏制中国,把世界秩序彻底搞乱,那美国当这个霸主,还有什么意义呢?正是秉持着这种矛盾的心态,美国才一边要打压中国,一边又试图通过跟中国的合作,相对稳定世界秩序。
说白了,所谓“两分法”的本质,就是美国霸主地位,和美国全球利益冲突的结果。眼下的美国要守护自己霸主地位,就要打压中国,但打压中国,又会损害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己利益的秩序体系,因此才表现得比较纠结。

而对比之下,中国得“整体论”,就非常好理解了。因为眼下的中国已经把自己的利益,跟全球其它国家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了,这其中也包括美国。只有当全球市场统一,而且是一个整体的时候,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才能借助供应全球,继续发展壮大。
美国虽然想要打压我们,但它依然是中国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所以中国希望美国能从整体的角度,看中美关系,不要搞阵营对抗,和非此即彼那一套。
搞清楚了中美两国对双边关系不同看法的根源,那么最后的问题,就是“两分法”和“整体论”,谁更强大一点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美这么大的国家博弈,任何外部的因素,都不足以决定胜负,唯一能够决定胜负,就是自身的强大与否。
而到了中美这么大体量的国家,其强大与否并不取决于目前展现出来的GDP,而在于一旦危急关头来临,这个国家能爆发多大的潜力,组成国家的那些利益共同体,愿意为国家付出多少代价。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看这个国家内部的团结程度如何。如果其内部是非常团结的,而且都奔着一个方向使劲,那么每人付出一点点,就能让国家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可如果内部不够团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凝聚不成统一的民意,那么就算每个人都倾家荡产,实际上也是一团棉花,不会有太大的威慑力。
很显然,从促进团结的角度,中国的“整体论”,比美国的“两分法”更适合内外的团结。同样是大国,一个日益分裂的美国,和一个万众一心的中国,谁更有前途,是一目了然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现在拜登政府花多大的力气,迟早有一天,他们要回到“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轨道上来,这是历史大势,不可阻挡的。
以上就是关于《布林肯访华前摊牌,称中国是最大挑战,美官员呼吁中美建“护栏”》的全部内容,如果《布林肯访华前摊牌,称中国是最大挑战,美官员呼吁中美建“护栏”》能够帮助到您,不胜感激!举起您高贵的手将我们收藏吧!东方时事小楼编辑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