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五十才知道:失去了这两个人,我们就成了故乡的客人
原标题:人过五十才知道:失去了这两个人,我们就成了故乡的客人
有多少人,少小离家,一别就是几十年?
著名诗人贺知章在诗中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大意是:年纪轻轻的时候离开家乡,等到老年才回归故里,家乡话没有什么变化,但鬓角的头发已经稀疏,儿童看到我,却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们笑着问:“这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呀?”
小的时候不懂乡愁,觉得这句诗平平无奇,如今多年过去,再看这句诗,只觉得心中悲凉。
在外漂泊几十载,一晃已经年过五十,曾经为了生存,无可奈何远走他乡,经历半生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尝遍,年老的时候,还是想回到自己的故乡。

一个人离家的时间越久,越是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父母,想念儿时的玩伴。
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忆起过去的种种,恍如隔世,仿佛他乡的房子只是房子,而故乡的房子才是家。
故乡有我们不谙世事时最美的回忆,那时候的我们,恣意高歌、率性而为,每天都是为了开心而开心。
后来,在经历许多的艰难困苦之后,身处异乡的我们愈发地怀念故乡,总觉得尽管肉身有地方安置,可是灵魂再也无法像儿时那样舒展。
然而,年过五十以后,失去了这两个人,我们永远都是故乡的客人。

老林是个55岁的男人,大学毕业后,他把户口迁到了城里,这一迁就是三十多年。
前不久,老林亲戚的孩子要结婚,邀请他一起喝喜酒,他很高兴,想趁此机会回老家看一看。
可是,等他从车站出来的时候,却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了。
因为酒席在第二天,他犹豫着是先去亲戚家,还是先找个地方住下。
这是父母过世之后,他第一次回老家。当初,办完母亲葬礼的那一天,弟弟曾对老林说:“哥,以后你回来的话,就到我这里来住吧。”
老林说了声“好”,当时并没有其他想法。
父母去世之前,每次他从外地回来,从不慌张,不管有多晚,他知道家里有人在等他。有时,如果时间特别晚,他会到弟弟家住两天再走。
然而这一次,他站在这个熟悉的车站,不知道该往哪走。
其实他也可以像过去那样,去弟弟家小住一晚,可不同于以往的是,曾经父母健在,老林随时可以回家——去到父母身边。而现在,父母不在了,他对于弟弟的家庭而言,只是个客人。
最后,老林决定先去老屋看看,然后再找个宾馆住下。对他而言,父母不在的房子,不能称之为家,只能叫做老屋了。

他来到老屋前,看到房顶已经坍塌,整个屋子破败不堪,还挂上了许多蜘蛛网,他又在屋子附近转了两圈,一切既陌生又熟悉。
终于,他站在老屋旁边,突然掩面痛哭起来,心揪得生疼,他终于知道什么叫故土难离。
失去了父母,我们永远都是故乡的客人。
在这人世间,唯有在父母面前,我们不需要防备,不需要隐藏。
父母在的时候,我们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以为父母永远都会在自己身边,就像故乡的老屋永远不会垮塌。
当我们年轻时,一想到将来有机会能远离唠叨的父母,就觉得很兴奋,一想到终于有机会能逃离这偏僻的土地,心中就充满了期待。
哪怕后来,我们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但也并不觉得孤独,因为在内心深处,父母早已给我们注入了一股力量,只要想起父母,心中就会觉得温暖无比,我们相信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只是暂时的。

可是后来,父母不在了,突然感觉家没了,因为最爱自己的两个人再也看不到了,心中不免一阵悲凉。
没有了父母,想回家,却没有地方落脚,只能远远地朝故乡看上一眼,在心中反复体味曾经的温情时刻。
没有了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感情也悄然发生了些许变化,从“我们都是父母的孩子”变得更像是亲戚,过去那些纯粹的情感,不知不觉就淡了,大家成了彼此的“客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