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一男子酒后执法被举报,视频画面曝光,确认为“劝导员”身份
原标题:佛山一男子酒后执法被举报,视频画面曝光,确认为“劝导员”身份
文/江湖独白专栏
“情况属实,他们是我们招标投标的第三方服务公司”
这是来自于某街道综合执法办公室副主任张某说的情况,从侧面证实了确实有相关人员在上班时间内喝酒,在执法过程中被路人抓住拍照。

(后续的报道)
这个回应并没有出乎网友的关注,一位在执法期间出现过错的人员,一般情况下都是第三方服务公司,可是大家更关注到的是,为何能够容忍这样的人存在?
张副主任在采访中,进一步解释涉事人员的情况,“他是在下午3点上班到晚上6点,但是他是在上午10点多喝的酒,我们规定的是上班时间不允许喝酒的。”
从张副主任的回应之中能够看到一个结论,该名男子是在上班前喝的酒,在执法过程中被市民闻出了酒味,因此又出现了另外一个疑问,喝了多少酒才能在过去几小时后仍然有酒味?
每个人的酒量差不多,从网传的视频之中,男子被市民揭穿是身上有酒味,一开始是选择逃离现场,最终被人拦住揪了过来,可见当时男子是不至于醉醺醺的。

(网传的照片)
在网传的视频之中,男子是穿着正式的制服,用手机拍下商贩的违规操作,从日常工作来说,男子的动作还算是没问题,可是能够看到他明显脸红耳赤,一个喝过酒的执法人员是否能够理性解决问题?
张副主任已经对该名男子进行开除和罚款,并且“欢迎后续市民对执法活动过程进行监督”,强调“将加大第三方服务公司监管力度,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不出意外,只要一发现有问题就是第三方的服务公司招聘的人员,频繁出现执法不严的事件,让人联想到的是还有多少“漏网之鱼”!
“来,让我看你的编号”,随着市民对法律的了解,对于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会进行身份认证,工作人员也应按照相关制度提供证明身份的证件,以避免出现其他情况。
可是涉事男子在听到市民的要求之后,下意识地将制服上的编号展示,市民察觉到不对劲,再三追问之下,男子开始支支吾吾,在争执的过程中,市民才闻到男子身上的酒味,决定报警处理。
因为全程都有市民在录像,所以还拍到另外一名身穿西装的随行人员,仅仅也是佩戴胸牌,可是没有照片和姓名。

(现场的画面)
在双方发生争执的过程中,市民上前揪住疑似假冒身份的男子,男子面对市民的质疑,只能落荒而逃,视频曝光之后,迅速引起网友的争议。
要知道,执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与市民的纠纷,执法人员携带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是基本操作,可是在发生事端之后,往往会出现“外聘人员”的说法。
这是来自于市民的合法监督,与其他城管和小贩的纠纷不同,更多是对涉事人员的行为规范,事后出现的“工作证上没有姓名、照片和工号”的情况,才让气氛逐渐升温起来。
可是,我们不难发现一点,街道办事处承认有第三方招聘人员的事实存在,他们以“外聘”的身份执法,是否能够遵守相关规定?
至少在此次事件之中,男子是在喝过酒工作,并且已经对相关商贩进行拍照取证,这些细节都极大地影响着自身的判断,不应该将结论停在了“开除处罚”上。
有了典型人物的出现,对于第三方的行为规范更需要进行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执法,才能避免出现格外的争议话题。
在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可以理解因执法人员不足选择第三方服务公司招聘,更好地进行工作,可是屡屡出现的“执法不文明”、“执法过重”、“执法过严”等乱象才是值得探讨的重点。

(文明执法)
市民干预执法过程,其本质是追求文明执法的内心需求,换句话说,如果男子不是因为喝酒问题违规,那么他就不会出现如此大的争议,这也要求执法人员对自身的要求。
无论是否为“外聘人员”,只要是在执法过程中就代表法律的严谨,合理规范执法不仅保障了人们的利益,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出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如今对于“城管”两个字,存在诸多争执,可他们是直接与商贩等基层群众接触的工作人员,但凡出现执法问题,就会无限被放大都某个问题上,影响深远。
有网友指出,“诸如此类的情况不能够将过错放在外聘身上,更应该深究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男子平时是严格执法的,在上班前必然不会喝酒,在发现自身有酒气的问题,会避免出现在执法队伍之中,所以说,还是“人”有问题。
回顾城管与商贩之间发生的纠纷,有湖北省的城管耍威风打死路人,触刑律依法被捕;有南京市城管执法人员群殴市民事件;还有重庆市渝中区城管霸气执法,入囹围被判无期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事件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发生的原因就是在执法过程中,相关人员不规范所造成,部分城管人员嚣张跋扈,态度粗暴,一味选择简单的方式激化矛盾,这样不仅没有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使得情况越演越烈,更影响了自身形象。

(报道中指出两者徽章的区别)
在跟踪报道之中,提到了城管执法人员和第三方劝导员,两者佩戴的徽章区别,这是一次不错的普法事件,能够让人更直白地辨认外聘人员和正式人员的不同,进一步地解释事件的焦点“喝了酒执法”。
在群众对法治概念的深入了解,很多不规范的行为都会被“揪出来”,接下来就是城管加深自身的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求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如此一来,佛山疑似有城管酒后执法,后续确认为“劝导员”身份,只是一个问题反馈,更多地应该集中在如何提升基层人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