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以改兼赈,两难自解?
来源:大树乡长(ID:dashuxiangzhang) 投机就像山岳一样古老,因为,人性永不变。 这句话出自华尔街上世纪的投机之王利弗莫尔。利弗莫尔是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通过投机曾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他在1929年全球大萧条的时候通过做空狂赚1亿美金,而那时美国政府全年财政也不过40亿出头,说是富可敌国一点都不为过。 可以说,他的投机生涯正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金融动荡的缩影。 杰西·利弗莫尔(1877-1940) 正如他所说的,投机如山岳般古老,自他死后,股神从未断绝。但我想跳出个人视角,接着股神的后半句话“人性永不变”说,谈谈我们这个时代的投机和当下的金融动荡。 上周最引人注目的事就是硅谷银行破产。 但对于熟稔经济史的我来说,这件事一点也不新鲜。 今天我给大家一个框架,无论是过去的危机还是未来的“黑天鹅”,都可以套进去,至于是用来趋利还是用来避害,那就看各位的屁股坐在哪了。 一切故事要从货币宽松开始说起。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各国在措手不及中封城的封城,限制的限制。供应链的突然中断,经济生活的突然刹车给各国经济都造成巨大伤害。 于是,危机既起,则救市手段将出,货币宽松放水顺理成章。 水往何处?美国健全的金融市场很容易让科技公司融到资,无法稳定盈利而又烧钱的初创公司是很需要的现金的,于是银行能收到大笔存款。 硅谷银行从2019年第四季度到2021年第四季度,吸收的存款从610亿美元大幅增长到1890亿美元。 同时还因为货币宽松政策,硅谷银行给用户存款的利息非常低,平均利息只有0.25%。钱又多又便宜,最好赶紧花出去买资产、去投资,用高收益的资产来钱生钱。 但量化宽松是全面的宽松,有钱也不止硅谷银行有钱,大家都去买资产,好资产要么不够买,要么买得人多就贵了。 于是故事来到了第二步:钱太多东西(资产)都不够买了,金融机构闹出了资产荒,资产有泡沫也得买。 在所有资产中,美债信用极好、风险极低、流动性又强,所以硅谷银行大量购进了长期美债。硅谷银行1890亿美元存款中有大概一半的钱购买了债券类资产。 要是日子一直这么平淡下去就好了。持有美债到期,政府就会按利率给你连本付息的还钱,稳赚不赔。 可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钱多不仅资产荒,也会给生活造成通胀。 俄乌尤其是俄国作为油气大国,粮食大
可是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俄乌不仅爆发了冲突,俄还表现得极其拉跨,晃晃悠悠打了一年多还没见分晓。
故事来到了第一个高潮:通胀。
资本家不一定讨厌通胀,但民众一定讨厌。明明20元能吃饱饭,现在要30元;30元也就罢了,工资还不涨。
民众的怨气在过去会引发社会的动荡,比如罢工、革命;在现在就是游行、选举,让政客下台。

2023年2月25日,葡萄牙里斯本,民众举行示威游行,抗议物价普遍上涨、工资过低。澎湃影像 图
政府面对通胀,不得不收缩银根。换言之,不仅放水停了,还要加息,让钱变得“贵”起来。
一旦政府开始收缩银根,故事就开始出现了反转,这也意味着更大的高潮要来了——泡沫破灭,资产贬值。
加息为什么会影响美债的价格?
首先美联储加息,加的不是大家存钱时的利率,也不是银行放贷时利率,是“联邦基金利率”,是美国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的利率。
更直白点说,是金融机构向美联储借钱的成本上升了,钱的“进货价”提升了。
钱的进货价高自然所有的资产的价格都会水涨船高。比如美债,美债利率上升了,但是到期还本付息的数额早就约定好了,利率一涨利息就多了,为了维持这个总数额,那么只好降低当下债券的价格。
到期还本付息还好,最后的总数不变,可如果当下急用钱,就得折本低价卖,这就会产生亏损。
当加息抑制需求导致经济下滑,硅谷银行的客户们要取钱应付日常经营,硅谷银行就得折价卖债券,就会产生亏损,实际上是损了客户的本金的。
前面取钱的人可能还能取上钱,但总本金是损了的,所以越后取钱的越取不出,必然发生挤兑,大家生怕成为最后一个客户。
越多人取钱,资产就卖得越急,越急就卖得越便宜,本金亏损的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然后故事真正的高潮来了:金融机构由于资不抵债,应付不了取款只好宣布破产,从而触发更大的危机。
高潮一浪高过一浪,美联储就不得不出台更大的救市措施,而措施无非就是放水,区别在于是定向放水,比如成立专门的基金求援金融机构;还是普遍性的放水,重新降息扩表。
故事的结局呢?通常都不好,但一定是剧烈的出清,资产,信誉甚至是生命的出清。
硅谷银行的故事,实在老掉牙,危机的剧本基本都按这个发展。唯一变化的是泡沫资产换了阵地,从房地产、股票、次级债,如今换成了债券而已。
“投机就像山岳一样古老”,同样的,“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没有吸取任何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