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小钉子户,守着瘫痪母亲没水没电也不搬:冰冷的拆迁有热血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
在人们眼中,"钉子户"往往与贪婪、霸道等字眼有关。当现实的补偿没有达到心中的预期,他们便如钉子般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坚不可摧"。
可2014年,当有人问山西太原15岁少年张晋源:你年纪这么小,怎么就成了难缠的钉子户了呢?
一脸稚气的张晋源说:
我也不想钉在这里,我是被钉在这里的…你看我现在住的房子漏水漏风,随时会倒塌,我巴不得赶紧搬走啊!
这个少年到底有什么难言的苦衷,即使断水断电,他依然带着母亲在这里住了四年?
当母子背后的故事被人们知道后,连拆迁队的施工人员也不禁湿了眼眶。
那么,这冰冷的拆迁背后到底有什么热血故事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全国最小钉子户"张晋源的故事。
1、苦孩子苦日子
张晋源1998年出生于太原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老张是工地上的建筑工人,由于家庭条件差,人也长得很普通,所以直到41岁才认识了在工厂当工人的王翼美。
两个大龄单身男女惺惺相惜,结婚了。
两年后,生下了儿子张晋源。
43岁才有了儿子,老张对张晋源十分宠爱,每天起早贪黑的去干活挣钱,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送给儿子。
母亲王翼美也对儿子百般疼爱。
尽管夫妻俩的工资都很微薄,但他们竭尽所有,让儿子吃好的用好的,给了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
可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疾病生生掐断了。
2005年夏天的一天,因为下大雨,王翼美用自行车推着张晋源去上学。
也不知什么原因,王翼美没走几步就要摔倒,但为了不让坐在后座的8岁儿子摔倒,瘦弱的她双手死死地攥紧车把,让车子保持平衡。
其实到了后来张晋源才知道,妈妈年轻时候神经元受损,如今正在发作、恶化…
将儿子安然无恙送到学校后,王翼美回到家就发起了高烧。
尽管丈夫第一时间将她送到了医院接受治疗,但不幸的是,治疗一个月后,她还是瘫痪了,再也没有站起来。
此时的张晋源才八岁,正是需要母亲照顾的时候,眼看着他天天脸上挂着鼻涕,挂着眼泪可怜兮兮的,老张只得辞了工作,回家一边照顾儿子一边照顾妻子。
可麻绳专挑细处断。
4年后,厄运再次袭击了这个家庭。
2009年初,老张总感觉浑身无力人也迅速消瘦,他以为是照顾家人太累了,也没有在意。
直到有一天,他胸闷的快要喘不上气了,再也忍不住了,便到医院做了检查,这一查简直如晴天霹雳将他生生劈倒:肺癌晚期。
因为王翼美生病把家里的钱都花光了,老张为了照顾瘫痪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很久没有工作了,根本就没有钱治病。
实在疼得受不了的时候,老张便去药店买一些廉价的药,也没有听从医生话到住院系统治疗。
也因此,病魔来势汹汹一年后,老张便抱着对妻儿的无限留恋撒手而去。
八岁母亲瘫痪,12岁丧父。
张晋源眼泪都快流干了,但是看到母亲躺在床上更加虚弱无助的样子,他擦干眼泪对妈妈说:
妈妈你不要怕,以后有我呢,我会好好照顾你!
此时的王翼美被病痛折磨的瘦骨嶙峋,喉咙也只能发出"阿阿阿"的声音,听到儿子铿锵有力的话,她含泪点了点头。
张晋源没有爷爷奶奶和外婆,只有一个将近80岁的外公,外公心疼小外孙,便将王翼美便接到家里自己照顾。
妈妈不在家的这段日子里,张晋源每天练习炒菜做饭,不会做的就去问邻居大爷大妈。
大家都很同情这个家庭的悲惨遭遇,纷纷对这个小小少年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可外公因为年事已高,照顾女儿不到一个月身体便吃不消了,于是又将王翼美送回来了。
2、我为妈妈挡风遮雨
妈妈被外公送回家后,张晋源果然成了个小小男子汉。
他对愁眉苦脸的妈妈说:
妈,你不用担心,你不在家这些天,我学会了好几道菜呢!而且还知道病人的饭应该怎么做才吃的有营养又健康!
从此,这个只有二十多平米、室内简陋不堪、室外看着破旧低矮的家里出现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每天早上,张晋源一睁眼首先想到的是先给妈妈弄饭吃,然后背着妈妈上厕所,最后将煮得非常软烂的饭一口口地喂给妈妈。
这之后,他随便巴拉几口妈妈吃剩下的饭,匆匆地收拾完自己的书包,飞快住500米外的学校跑去。
因为担心妈妈一个人在家要上厕所或者翻身掉下床的问题,课间操的时候,他特意向学校申请回家看一眼母亲。
趁课间空隙跑回家背妈妈上厕所,讲一下学校的趣事。然后又飞快回去上课。
中午放学,他顺便去菜市场把中午和晚上的菜买了,一回家放下书包就给妈妈做饭。
他每天都是把妈妈收拾妥当了,才开始写自己的作业,然后又洗自己和妈妈的衣服。
当别的同龄小孩每天早晨享受着妈妈的美味早餐,每天穿着妈妈洗得香喷喷、干干净净的衣服时。
这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却每天汗如雨下的操持家务,扛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邻居杨大爷回忆起经常看到的一幕,每次都会湿了眼眶。
一天,杨大爷路过张家窗前,看到张晋源正在喂妈妈吃饭,可喂着喂着,他睡着了,拿勺子的手停在半空,说不出话的妈妈满脸是泪,急得"啊阿"直叫。
杨大爷进屋叫醒张晋源,说:
孩子你太累了就到床上歇一会儿吧…
杨大爷是个非常热心的老人,他看到张晋源小小年纪如此孝顺,却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太喘不过气来,他心疼极了。
就跑到学校找到张晋源的班主任,反映了张家的真实情况。
老师大吃一惊,她只知道张家困难,没想到如此困难。
后来班主任组织同学们周末到张家献爱心,帮忙打扫卫生洗晒床单等等,还组织了一次募捐,将5000多元善款送到了王翼美手里。
张晋源的孝心感动了老师同学也感动了学校,后来他被评为"爱心好少年",学校为他颁发了"孝敬父母奖”。
正当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张晋源一边努力学习,一边努力照顾母亲时,他们母子的平静生活又一次被打断了。
2011年7月的一天,拆迁队来了。
3、叔叔,我不是刁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为了改善市容市貌,也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当地规划中心将一些沿街的老旧民房进行拆除,进行道路拓宽工程。
2011年,张晋源所居住的西街片区被纳入了拆迁的行列。
政策出台后,张晋源所在的片区居民纷纷表示愿意配合城市建设。
按照政策规定,张晋源家只要补2万元即可获得西花园一套55平米的小居室,但前提是需提供产权证。
按说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张晋源家现在所住的小平房仅仅20多平米,又破又旧,冬天透风夏天漏雨,能有这么惠民好的政策,
邻居们都纷纷拍手称赞。
可张晋源母子俩却愁眉苦脸的。
因为他们家的房子根本就没有房产证。
当年母亲在厂里上班的时候已经有了疾病的苗头,身体非常虚弱,领导心善,正好当时厂里搞房改,就分给她了一间小房子居住,但根本就没有给她办理产权证。
因为自己家不具备搬到新居的条件,张晋源内心非常忐忑。
他也试图去找母亲曾经工作的工厂,想补办房产证,但是母亲所在的厂早已物是人非不见了踪影,找起来毫无头绪,他只得作罢。
他时常留意一些关于拆迁的新闻。
每当看到一些负面新闻,他就会走出屋外,看看自己的小破房有没有被铲车或者挖机给消灭掉。
妈妈见他一回屋,便紧张地问:
他们有没有来?
张晋源故作轻松地安慰妈妈:
没来,还没来呢,就算来了也不会对我们怎么样的!
不知不觉间,铲车轰隆隆的开向了张晋源家所在的片区…
很快,内环西街一段崭新的西延拓宽改造路段上,只有他家突兀地"伫立'着。
曾经的大院邻居,很多都住上了西华苑的新房,他常常在夜里望着那些灯火通明的窗口,默默地流下眼泪。
曾经拆迁队的队长自到他家做他的工作。
他说:
叔叔,我不是不搬,也不是讨价还价,我是没有地方去,我家没有产权证,即使有那个证也没有那2万元。我从来不相信新闻的那些野蛮拆迁会发生在我家,可是如果真要发生了,我只求你们别吓唬着我妈妈…你看看我们这房子冬冷夏热,夏天漏雨冬天飘雪,还随时有塌下来的可能,如果我妈妈能住宽敞明亮的楼房,我该多开心啊…
拆迁队的队长正好看到张晋源在给妈妈喂饭的一幕,那熟练体贴的模样,让这个大男人看了也不禁了眼眶。
他楞楞地盯着这个家徒四壁的家看了一会儿。长叹一口气说:
孩子,再说吧…然后叹息着走了。
就这样,张晋源家成了内环西街上的一座孤岛。
尽管拆迁队长非常同情这个小小少年家的遭遇,暂时没有拆迁这个"钉子户",但张家的棘手问题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够解决的。
也因此,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张晋源家被断水断电,可他依然坚守着瘫痪的老母亲,母子俩艰难度日。
慢慢地,张晋源被传为太原"最小的钉子户",说他才15岁就那么贪得无厌,不配合政策等等。
不明真相的记者找到他采访,张晋源不卑不亢地说:
我不是钉子户,我是被钉在这里走不了,我没有地方可搬啊!
采访的记者终于知道了这个最小钉子户背后的故事,为他的孝心感动。
后来,一篇《孝心少年日夜照顾瘫痪母亲从不言累》的文章见诸报端后,市民们都知道了这桩拆迁背后,感人至深的孝亲故事。
有好心的市民为他捐款,也有市民主动提出愿意提供房子给他娘俩居住。
但张晋源觉得带着瘫痪的妈妈住在别人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谢绝了好心人的帮助。
如果说家不知在何方,是张晋源母子俩最大的忧患外,那么瘫痪多年的母亲随着病情加重,不时发生险况,也让张晋源小小的心灵备受打击和担忧。
尽管如此,他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总是以阳光的笑脸面对一切。
在学校,他是一个勤奋上进的好学生,成绩优异,团结同学,尊重老师。
在家里,他伺候重度瘫痪,又不能说话的老母亲,从不嫌脏嫌累。
一天,又有记者来张晋源家采访,偶然间发现他家里放了一桶水,看样子不是特别干净。
记者打听才得知,这桶水是张晋源母子俩的日常饮用水。而水的来源,竟是绿化工人平时洒水浇花时绿化用的水!
记者眼含热泪去找相关部门:
别再为难孩子了好吗?那个水不卫生,人是不能喝的!
没有电,张晋源晚上写作业的时候都是点着蜡烛。
2013年春节前夕,以前的邻居杨大爷拉着张晋源说:
走,我带你去找有关部门,给你们供电,让你们母子过个安稳的年!
就这样,在邻居和记者的奔走相助下,张家的日子好多了,不再有人断水断电,社会各界也常常有人来看望他们母子,并捐款捐物。
人们只知道这条美丽宽敞的大路上伫立了一座破烂不堪的钉子户,却不知道这钉子户的背后有这么感人至深的至孝故事。
在邻居杨大爷的建议下,张晋源将自家的情况写成材料,奔走于当地街道办事处和房地产局等相关部门。
再加上记者报道了张晋源丧父后独自照顾瘫痪母亲的故事,有关部门终于将目光投向了这个可怜又坚强的少年。
4、传递温暖传递爱
孝心少年四年如一日克服种种困难,悉心照顾瘫痪老母亲的孝道故事让当地的领导高度重视。
有关部门做出特事特办的决定,特意给张晋源和他母亲发了一份文件,内容是:
南内环西街西延工程正在进行中,低保户王翼美因病多年瘫痪在床,丈夫去世,儿子15岁,对张家按照拆迁户同等对待,不再需要出示房产证证明房子的产权,并为其解决廉租住房一套。
15岁的男孩张晋源自幼失去父亲,母亲又瘫痪在床,异常坚苦的家庭条件下,张晋源不抱怨不放弃,用孝心书写一曲感人的歌,也让一个陷在无边黑暗的家庭迎来了曙光。
搬家那天,张晋源背着母亲出了屋门,邻居和热心民众自发帮着搬运东西。
还有邻居突然燃放爆竹,以示庆贺这个孝心少年用坚守争取来的幸福。
当地政府为张晋源和母亲安置的家在西华苑四期的二楼,有60平方,宽敞明亮。
接他们母子的工作人员说:
先住着,我们还为你们充了500度电,等新房子下来,你们再搬到属于自己的家!
那一刻,张晋源和母亲双双眼含热泪…
瘫痪多年、喉咙只能发出"啊啊"声音的王翼美,突然含泪问儿子:"是真的吗?"
张晋源上前抱住母亲,使劲点头说:"妈,是真的!"
母子俩哭着哭又笑了。
这就是孝心创造的奇迹,感天动地,听者落泪,闻者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