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人情世故」的周星驰。
这个言论时常会见到,大意就是说周星驰把一辈子都奉献给电影了,所以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很浅,是个老小孩。
而且很有趣的一点是,不光是路人看客这么讲,很多所谓的「星迷」也如此说。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诡辩,或者说取巧的自媚言论。如同被拒绝的屌丝总要给女神带上高冷的标签,以此来自我安慰「她跟谁都这样」。
很明显,这是胡说八道。
因为严格来说搞喜剧创作的人就不可能不通人情世故。
你如果不通,就不存在拍得出能让人挑不出毛病的主角,给观众以代入感。喜剧创作者又不等同于马戏团小丑,你看周自己有份参与制作的戏,除了《长江七号》是由于对当代底层生活及单身父亲的身份不了解,弄的不上不下以外,他自己的戏里,什么样人讨厌,什么样的人是惹人爱怜,他设计的都非常清楚。
最典型的就是《喜剧之王》,这种戏就不可能是不通世故的人想出来的。因为尹天仇的角色每一步都是游走在人情世故里,并且把他性格里执拗、不容于社会规则且不自知的地方进行解构,引出一系列的笑料。
解构的前提是了解,如果周星驰真是个尹天仇那种低社会参与度的人,他如何把这种东西拍出来惹人发笑?这就像是傻逼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是傻逼一样。
喜剧创作者的前提是敏感,这样才能捕捉到人性的丑恶面,加以演绎发挥。而周本来就是个中老手,爱看卡通片只是他一个侧面而已,是因为他的文化水平导致的,喜欢看公仔书,但读长篇大论可能就差一些。这并不能作为周是个大孩子,不懂社会人心的凭据。
恰恰相反,周在一众合作伙伴,比如王晶、林小明、于文凤等人嘴里,都不是因为不通人情世故才挨骂,都是因为钱。(李修贤这个人相对来说有点表演型人格,喜欢走海派路线,所以喜欢强调细节,才说「这么多年一杯奶茶都没请我喝过」,实际上真实原因大概率还是钱)
为啥呢?因为这些人是无所谓你态度如何的,你真的天天骂这个骂那个,不通人情世故,但你该给的都给了,也没人会有闲心天天骂你。但利益就不同了,你反口复舌把利润都自己占了,与你平等的人自然会骂你。
而黄一飞等人对周星驰的指责,也大多是给钱给的少,虽然也有偶尔的残暴表现(如黄指责周星驰在现场拍「爆樽戏」打到自己当场昏迷),不过这似乎跟人情世故也没太大的关系,单纯是不把黄一飞当人而已。
我举一个例子,你就看得出周生非但不是不通人情世故,反而是非常懂得做人的。
就是在93年,王晶已经在外面说他坏话。表示对他有不满。而两人其实刚刚合作了《龙过鸡年》,且周事后还拍了许多永盛电影公司的片子,还没到跟向家翻脸的程度。王晶此时这么说他,纯属是出于自己的愤怒。
而面对老搭档的唱衰,周的态度极好:
这个态度还不够懂人情世故吗?在旁人看来几乎已经可以成为教科书。因为这时候他还有用得到王晶的地方。相反王晶说好朋友坏话,这就是不通人情世故的表现了。
而实际上两人之前的矛盾,源于他们本来收嘉禾八百万一起拍《少年李小龙》,结果周生通过王晶搭上了嘉禾的线,最后又嫌给王晶分的钱有点太多了,把王晶飞起,不留中间商赚差价,自己独拿八百万去拍《武状元苏乞儿》。
这事情王晶等于吃了个哑巴亏,直到十几年后写自传才彻底说清楚。但在当时,大家仍选择周星驰这是懂得人情世故,不跟小心眼的王晶一般计较的表现。
假设你有这样一个朋友,对内让你吃亏,对外又表现的非常大度,你会觉得这个人是不懂人情世故吗?恰恰是太懂了,才让人有苦说不出。
周生得罪人严格来说也不是不懂人情世故导致的,是一条桥不能总用。而在周生的合作规则里,就是自己永远是独一无二的,一切并非是为电影质量让步,而是为他自己让步(实际上他在90年代中后期接片也并不很考究)。
以前能用「他最关心电影质量所以提到电影寸步不让才得罪人」这类话术(怎么这么像郭德纲)来迷惑人,但随着他后来连新喜剧之王都拍得出来,我觉得相信这个话的人应当越来越少了。本来就与电影无关,他的追求在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如果他判断谁是暂时能用上的,那对人家就比较周到。如果觉得这个人影响自己利益了,那就一脚踢开。
这不是不懂人情世故的表现,而是没有人情而已。不懂,跟没有,是两回事。你看《破坏之王》(虽然没挂名导演,但其实是周生自己掌镜的作品),他非但是懂得人情世故,他连讨好型人格的生存窘境都能当成段子给你拍出来让你共情。这么在意人情细节的好导演,却说他不懂人情世故才得罪人,我认为是对周生的侮辱。
我本身是星迷,今后也依然是周生的粉丝。我并不在意他的私下人格是怎么样,因为我只是在意他的作品。在我看来,他作为一个天才创作者,有这样的毛病是可以接受的。别人骂他是基于利益受损骂他,没问题。我喜欢他,也是基于他带给了我优秀的电影作品我喜欢他。大家都很正常,唯独是把他想象成一个「被迫害的电影巨婴」,为了拍出好电影得罪了所有人,这个观点才有点周生各种片子里惯有的低智商人士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