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二代”接班成为“二代官”,莫让“家天下”悲剧重演
“接班制”古来就有,“家天下”时代,几乎所有的官员都从接班入职,即使后来有了科举制,考中的人也大多是官宦子弟,比如以文化著称的大宋朝,考中科举的人中有80%都是官宦子弟。穷人家的孩子要想实现阶层跨越很难,除非乱世才有更多机会。
还记得东汉末年吧,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因家世显赫,被推举为十八路诸侯的盟主后,讨伐董卓时,他犹豫不决,胸中无谋,与刘备和曹操相差甚远。袁绍的同父异母兄弟袁术更是心胸狭窄,还不如袁绍。那个时候连科举都没有,进入官场的几乎都是“官二代”。假如不是黄巾起义和董卓乱朝,像刘备、关羽、张飞这样的底层人,很可能一辈子都会默默无闻。曹操的父亲本身就是官二代,虽说被举孝廉进入官场,但他的家世远不如袁绍,只能在底层混,曹操不满足只做一个底层小官,他看清了朝廷大厦将倾的形势,凭借超群的能力,改变了历史走向。他也算是最出色的“官二代”了。
不管是举孝廉,还是世袭,实际上都是“接班制”。这种制度下,受益最大的是皇帝家族。不仅皇权可以世袭,家族其他成员也能世袭爵位。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从“官二代”到“二代官”,像曹操那样优秀的不多。皇权家族中,即使偶尔出了个中兴之主,也是昙花一现。这就是几千年来,江山易主,权力更迭不断出现的原因。还拿汉朝来说吧,刘邦布衣出身,当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可是他的后代不懂老百姓的疾苦,更不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他们的腐朽无能搞得民不聊生,最终皇权易姓。
解放后,我国也实行过一段“接班制”,五十岁以上的人对它都不陌生。凡家里有人在外工作的,退休后可以安排一个子女接班。那个时候的干部都是从战争中走来得,辛苦了一辈子,安排一个孩子出来工作合情合理。因为他们的孩子跟着父辈打江山,从战争环境里长大,有着丰富的革命经验。到了后来,“接班制”成了一种既定制度,八九十年代时,还有不少人是靠接班参加工作的。这时候,接班制度的弊病就显现出来了,现在有些单位不少60后和70后通过接班或者被安排进入体制的。在人情社会里,这些“官二代”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懂得官场规则,从此,我国官场的政治生态开始发生变化。
现在的小县城几乎成了江湖,官场被一些大的政治家族垄断着。几年前,中国社科院博士冯军旗在中部某县挂职县长助理时,写了一篇《中县“政治家族”现象调查》的文章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他深度访谈了数百名官员,对中国县乡干部任用升迁体制进行细致研究,他发现该县政坛几乎被一些政治家族把持着。全县一千多名副科以上干部中,具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政治家族就有161家,其中,产生5个以上副科级以上的大家族21家,5个以下2人以上的小家族140家,这就意味着每十个干部中至少有一个背后有家族势力,20%的干部属于“二代官”。
不是说“官二代”不能进入官场,也不是所有的“官二代”都不堪大用,只是多数“官二代”,从小跋扈,没吃过苦,他们与普通家庭的孩子比起来缺乏对百姓的同理心。三国归晋后,司马家族中就出了一个晋惠帝。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许多百姓活活饿死。消息报到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问大臣: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
这样的人,怎么能当上皇帝呢,而且还能得到拥护?在“家天下”时代,皇帝靠世袭上位后,继承了上一代的资源,多数都沿袭阶层固化的政策,这样既得利益者们的权力就一代又一代延续下去。有些中兴之主,虽然想变法革新给社会带来一些清新之气,但一层一层的官员都是特权的受益者,而且位置越高,权位越重,特权带来的利益越大,皇帝是最大的特权,他还要靠下边的特权阶层维护皇权的合法性,假如变法或者改革触动了多数特权阶层的利益,皇权就失去了这些人的支持,于是维新变法大多会流产,那些推动变法的人几乎都没有好下场。
既然如此,一代又一代的“官二代”们永续行使权力不好吗?答案是非常糟。家天下里,“官二代”生于顺境,长于顺境,自然不考虑百姓疾苦。但他们的无能往往把社会引入乱世。晋惠帝时,皇家相互争权,爆发了“八王之乱”,最后外族侵入,“五胡乱华”让社会陷入了三百年的乱世。在权力面前,无情最是帝王家,亲兄弟都会痛下杀手,何况政治对手之间的争名夺利。
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果仅是和平年代,“官二代”们唯上是从,的确可以顺利升官、发财,但是为官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的,是对社会利益公平合理分配的。你不访贫问苦,不知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久而久之,会让社会失去公平,百姓苦不堪言,社会矛盾重重,严重的还会导致王权更替。最终受苦的都是百姓。
我国官员的选拔制度,历来是逐级任命,上级授权下级。“官二代”们由于家庭背景深厚,一般而言,他们的升迁快慢由他们背后的政治资源决定。这些人往往被称为“空降式”亦或是“电梯式”官员,他们的晋升轨迹像是被规划好的,一帆风顺。古人说,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人越是在逆境成长,越能成大器。“官二代”们晋升如此顺利,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怎么能挑起重任呢?
历史是人性的逻辑,多少年来,官僚体制是社会难以回避的难题。任何朝代,开国时只是允许少量的“官二代”进入官员体系,之后随着官僚阶层形成,人性的自私在社会中也逐渐显露出来。
我们不否认“官二代“中也有佼佼者,但人才都是环境造就的,特殊时代造就不同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过知青下乡政策,“城二代”“官二代”中,有不少成为国家的栋梁。如今的“官二代”再也没有经历那个时代了。也因此,现今的“官二代”即使他们有着高学历,阅历完美,在干部年轻化的今天,也不可大规模成为“二代官”,毕竟现在已不是“家天下”,否则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