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国民党大佬,汪精卫为什么斗不过蒋介石?
从文化方面来说,蒋介石是拍马也赶不上汪精卫的。
加入同盟会后,汪精卫以“精卫”为笔名在《民报》上发表革命文章,文采华茂,世所共识。
汪精卫深受孙中山好评,还被晚清两广总督重金邀请,属于同盟会和孙中山的官方专用笔杆子。
文人治国理政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汪精卫虽受新时代革命思潮的影响,却无法摆脱身为文人存在的许多限制性思维。
少年时代接受的儒家文化教育形成了汪精卫“温良恭俭让”的性格,在面对仕途和功名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争,而是让。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汪精卫却提出了自己“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带着新婚妻子陈璧君远渡法国留学,完全不理政治。
汪精卫性格受经历影响,有些忧郁,有些懦弱,遇事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
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汪精卫文人的身份限制了他的思想,使他对气节、尊严等精神方面的故事比较在意,从而容易意气用事。
孙中山死后,国民党内部最大的元老是胡汉民、廖仲恺和汪精卫三人,后面两人是左派,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对共产党也比较温和。
蒋介石这个黄埔军校的校长如同“八十万禁军总教头”,听上去威风,参与不进去上层的争斗。
结果没几个月左派代表廖仲恺就被刺杀,矛头直指右派,胡汉民的堂弟成为幕后凶手,胡汉民牵扯其中,蒋介石上位成为右派领头人。
“中山舰事件”后汪精卫负气出走,把国民党内大权拱手让给了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也让左派对他失去信任,群龙无首之下,只能向右派妥协。
这样一个需要靠流血牺牲争夺话语权、实现全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特殊时期,汪精卫的文人气质让他成为妥协派,刺杀载沣的弥天大勇沦为文人冲冠之怒,而不是因为改变社会、造福国民的革命信念。
汪精卫成为国民政府的一把手,不是因为本身的实力出众,而是各方势力通过争夺与妥协,最后推选出汪精卫。
但蒋介石的军政大权是自己利用各种手段争来的。
凭借资历上位与靠自己争夺政权,汪精卫败给蒋介石属于必然。
汪精卫不如蒋介石的第二点,在于他没有看透革命的关键取决于军权。他没有自己的基本盘。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毛主席尝试过在国民政府以理论和思想参与政治之后得出的真理,但汪精卫没有参透这一点。
汪精卫比蒋介石提前20岁成为中央委员,两人之间看上去天差地别,但汪精卫却没有自己的兵,没有自己的基本盘。
汪精卫身兼国民政府主席和军委主席,同时是拥有最高话语权的党代表,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张发奎、李济深的粤军都是汪精卫的支持者,反对蒋介石的还有冯玉祥、阎锡山。
而汪精卫遇事软弱,动辄养病休息,跑到国外躲避事端。
乱世英豪多是武人,没有军权,没有统率部下的气概,汪精卫无法得到军人的认可。
加之文官武将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壁垒,汪精卫自恃在国民党内的资历和地位,看不起蒋介石,殊不知人家掌握了实权,才能在军阀混战的大革命时代拥有话语权。
蒋介石头上原本还有一位实权人物许崇智,他的多位部下在廖仲恺案件中受牵连,许崇智引咎辞职,通过黄埔军校掌握众多军队的蒋介石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黄埔军校是国民革命军最精锐的军官培养基地,这是蒋介石的人脉,也是他的根基。靠着黄埔军校的学生,校长蒋介石始终拥有属于自己的中央军,三次下野,仍能重掌大权。
汪精卫的第三个缺点,开局一手好牌,却没有把它打好的魄力。
汪精卫的懦弱是一个领导人最不该具有的性格,他在“中山舰事件”后负气远走,给了蒋介石可趁之机。
这个时候,只要汪精卫能够重新振作,好好利用自己手中的人脉和权利,很容易把蒋介石打回原形,重新恢复自己的威信。
但汪精卫做不到。
他甚至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跟着转变立场,举起屠刀向更弱势的共产党群体,以此来附和老蒋的行动,把自己摆在了从属者的位子上。
“慈不掌兵,义不理财”,一个朝令夕改、立场不坚的领袖,势必不能久居高位。
靠资历堆出来的大权,却没有实力去掌控它,终究会被人推下去的。
蒋介石兢兢业业地拉拢所有能够搭上话的势力,黄埔军校师生的效忠,国民党右派的支持,苏联美国乃至日本人的声援,使尽了浑身解数为自己挣得上位的机会。
蒋介石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能够为此舍弃一些东西。
他加入从不相信的基督教,发誓只娶宋美龄一个人,从而获得宋美龄背后所有的助力。
蒋介石平时喜欢端着,面色严肃,性格内敛,却能在张嘉璈母亲的灵堂上嚎啕大哭,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又能放下架子和各大军阀称兄道弟,能屈能伸。
第四点在于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不仅没有宋美龄带来的助力大,反而给汪精卫拖后腿。
夫妻关系是最天然最牢固的联盟,汪精卫的妻子和陈璧君和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比起来,差的太远了。
陈璧君虽是南洋富商的女儿,从小锦衣玉食地长大,本人容貌却十分平淡,甚至有人把她列为民国八大丑女之一。
而汪精卫是四大美男之首,连胡适都说自己想变成女人追求他。
陈璧君首先被汪精卫在《民报》和《中兴日报》上的文笔所折服,又被他的相貌吸引,参加同盟会出钱出力,以身犯险拯救汪精卫,两人很快成婚。
陈璧君行事果断,脾气火辣,经常为汪精卫做主出谋划策。
但她喜欢端“第一夫人”的架子,对所有人都不假辞色,经常训斥,导致原本支持汪精卫的人也与之疏远。
汪精卫由于自身性格原因,对革命和抗战都抱有悲观念头,陈璧君也一样。
但陈璧君远比汪精卫奇葩,她觉得东北属于满清的老家,汪精卫只需要拿回黄河以南的国土。
蒋介石上位成功后,陈璧君的心思又回到重夺大权,她督促汪精卫和日本人合作,像溥仪那样重新“掌握最高权利”,让汪精卫踏出了卖国做汉奸的第一步。
宋美龄在“第一夫人”这个位子上和陈璧君一样地贪财、任人唯亲,但是宋美龄拥有更高的教养和眼界。
她本身就给蒋介石带来了江浙财团的支持,又有美国留学的背景,争取了英美等国家的帮助。
在民族大义上,宋美龄和蒋介石一样坚持“一个中国”的信念,可以向日军适当地妥协,但他们更在乎名声和手中的实权,不愿意做日军的傀儡。
最后一点,汪精卫没有蒋介石那么强大的朋友圈。
一个人的出身很大程度地决定了他的交友圈。
跟随孙中山之前,蒋介石是底层的军痞,曾加入上海的黑帮黄金荣门下,后来也一直和黄金荣、杜月笙等人保持着良好关系。
通过和宋美龄的婚姻,他获得了宋氏家族和孔氏家族的支持。
宋子文和孔祥熙都是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高材生,又有着强大雄厚的家族财力,他们为蒋介石提供的,不光有打理财政的能力,还有源源不断的养兵资金。
蒋介石集国民党三方面大权于一身,开始征讨各大军阀,但采取的是不同手段。
他身边有杨永泰那样被称为“民国诸葛亮”的智囊,拉拢冯玉祥和张学良,打压阎锡山,分化四川军阀,不管真心假意,名义上都是国民革命军的好兄弟,最后使全国各大军阀都认可蒋介石的政府。
就像汉高祖刘邦,混混出身,最终靠手下一帮能臣登上皇位。蒋介石是乱世枭雄,拥有一个领导者该有的手段。
汪精卫来往的都是文人、名流,他自身的文人傲气,也让他不能毫无顾忌地和其他军阀同处一室。
对于原本支持他的桂军、粤军,汪精卫不懂得去拉拢、去亲近,更信任和自己有共同话题的胡适、周佛海和陈公博等人,已经失了先机。
汪精卫本人的软弱妥协性、出身文人的清高、妻子陈璧君的作妖,一步步让汪精卫走上了孤家寡人之路,又不肯放弃掌控权力的野心,最后选择投靠日本人,顶着汉奸的骂名重当“国民政府一把手”。
与毛主席相比,蒋介石更偏向属于一个政客,而非领袖。
但在汪精卫面前,蒋介石思想的深度和高度远超过他,又有手段和抓住机遇的能力。
汪精卫和蒋介石斗,差得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