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宝地》徐浩峰再出新片,向佐戾气太盛不适合出现在主角团
2015年《师父》上映以来,徐浩峰已经好久没有推出新作了。在他手里,其实还攒着《倒背藏身》《入型入格》《诗眼倦天涯》这样的片子,但它们却迟迟未能面世。虽说可能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但无论原因是什么,观众的热情终究会消退。
更何况,这些年过去,电影院里的主流观众早已换了一茬又一茬。对于新一代的影迷来说,徐浩峰这个名字已经变得陌生。
说到动作片,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定位。
李小龙的动作片充满了功夫的精髓。
成龙和甄子丹的影片更注重动作设计的流畅和惊险。
张彻的电影则充满了热血与兄弟情义。
而周星驰的武打片更是励志与搞笑并存。
再看看徐克和侯孝贤,他们塑造的是侠客的形象,李安和胡金铨的作品里则有着江湖的风骨。
而徐浩峰,他的动作片则与所有人都不一样。
在《门前宝地》里,徐浩峰进一步强调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武行中人和街头混混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街头的混混打架是随性而为、没有规矩,而武行则讲究“规矩”二字。比武需要提前约定,地点、时间、规则都得说清楚,而且只能攻击对方的中路,绝不能伤人性命。
所谓“门前宝地”,就是指武馆门口100米以内的区域。在这块地界上,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动手,因为这里象征着武馆的尊严。要是有人敢在这片宝地上打架,武馆就有权出手制裁,打到对方服软、甚至吐血为止。这种潜规则体现了武行的初始规矩。
随着时间推移,有些武馆开始将“门前宝地”扩展到两条街之远。这样一来,一个城市里有多家武馆,各自划分了地盘,城市中的很大一部分区域都成了武行的天下。
这种相互制衡的局面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行会制度武行也就正式形成了。
行规一旦确立,规矩也就更加严密。街头不打架,这是武行的基本原则。再者,打架前必须先清理街道,敬告小商小贩,给他们一些小礼物,表示敬意,务必让他们撤离。
这不仅仅是礼数,也是避免误伤无辜的责任。打架可以受伤,但不能丧命,真要出了人命,就不是武行能处理的事情了,那得由官府来管。
还有一个关键的点是,武行只能活动在自己的领域,不能与混混或军人混为一谈。徐浩峰强调,武行与行伍(军队)绝不能相互越界。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武行的地位已经开始摇摇欲坠。进入民国后,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普及,加上枪械的使用,传统的保镖行业几乎走到了尽头。即使是不懂武功的人,手里拿着枪也可以守护家宅。武行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地步,甚至不得不跨入军事领域。
比如,民国时期的大军阀李景林,就是武术大师之一;著名的韩慕侠,曾是黄埔军校的首席国术教官,连周总理都曾是他的徒弟。武术与军队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不过,在徐浩峰的故事里,武行的规矩仍然停留在民国初期的某个时刻。
电影中的老师傅,每周会在下午三四点钟去集市买菜。这是个很有趣的细节——买菜通常应该选在早晨,但老师傅偏偏要在下午出门。
因为这时候,市场上的小贩们已经挣了不少钱,而小混混们也正好要出来收“保护费”。老师傅的出现,象征着对集市的一种无形保护。小混混见了武馆的大师傅,也就不敢出来捣乱,干脆那两天直接歇业。
虽然表面上看,武行保护了市场,实际上,小混混也在变相地保护集市,因为这样做能让小贩们放心继续做生意。
然而,无论武行再厉害,也打不过混混手里的铁弹弓,更何况是枪械。小混混们其实心知肚明,只是武行的人还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的威名足以让对方退让。
《门前宝地》的故事情节明显是根据短篇小说改编的,影片中的角色没有太多的成长与变化,人物的深度只能通过演员的表演细节来呈现。
不过,徐浩峰的选角让这部片子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向佐和安志杰的加入,似乎注定了这部片子会扑街。
向佐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演技,他的外貌也并不符合传统的主角形象。他的脸上总透着一股凶相,演正面角色很难让观众信服。
即便是徐浩峰再怎么努力调教,他的表现依然显得僵硬和突兀。而安志杰,近年来频繁出现在网络大电影中,突然在这部影片里担任反派一号,怎么看都让人觉得不对劲。
当然,徐浩峰的功夫指导一如既往地出色,片中的动作设计依然很讲究。向佐虽然面孔不讨喜,但他的动作戏看起来相当利落漂亮。
安志杰本来就有功夫底子,所以打起来也很有看头。但整体而言,向佐作为主角,依然让整部片子充满了尴尬。
除了主演们之外,片中的一些小配角也算是一大亮点。“五条人”乐队的仁科和茂涛、Rustic乐队的鼓手李凡、围棋大师江铸久等人的加入,确实为影片增添了一丝惊喜,尤其是李凡的表现相当不错。
但这些小配角的出现,虽然给影片增加了趣味性,但对整体质量的提升并没有太大帮助。
再来说说剧情,向佐饰演的沈岸,代表了武行的规矩和正义。但他在片中的表现却充满了冲动和莽撞,像极了一个不谙世事的愣头青。
他的角色让人不禁联想到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
影片前半段,沈岸为了所谓的正义和荣誉,一次次地冒失出手,破坏了武行的规矩。甚至在“门前宝地”范围内比武,这让他和师兄齐铨双双被逐出武行。
沈岸的成长与顿悟,直到影片结尾才有所体现。他被驱逐三年后重返天津,才终于明白了武学的真谛,对武行不再执着。
《门前宝地》并不只是讲一个故事,而是借武行的兴衰,表达对那段逝去岁月的感怀。徐浩峰通过这部电影,依然在叹息着武行的凋零,叙述一个早已不存在的规矩与江湖。
然而,多年未推出新作的徐浩峰,带着这部可能注定会扑街的影片回归,确实让人有些遗憾。接下来的几部作品,能否让他重振雄风呢?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