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储被冻结,我想到了中国!
作者 :正文注明 2022-03-21 12:15:54 围观 : 次 评论
来源:米筐投资(微信ID:mikuangtouzi)
作者: 钟灏

据俄罗斯塔斯社3月13日报道,因为受到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约合1.9万亿元人民币)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已被冻结,几乎占据了俄罗斯外汇储备总额的一半。我查了一下资料,截止2022年1月底,俄罗斯央行共有6300多亿美元的国际储备,其中包括4979亿外汇储备和1322亿的黄金,然后外汇储备又分为4686亿美元的外汇、240亿美元的特别提款权和52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按照高盛的说法,这4686亿美元中又有18%存放在中国,这样一算,冻结3000亿基本上就相当于冻结了欧美所能冻结的全部资金。
因为,中国是外汇储备规模最大的国家,2月份最新数据是3.2万亿美元(俄罗斯才6000多亿)。如果再算上民间持有的外汇和其它形式的国外资产,总量可能接近10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本质,就是国人辛苦劳作30多年、付出了环境污染和身体伤残的代价给老外供应商品,所积累下来的欠条。我们供应质优价廉的货物,他们打下一堆堆绿色欠条——美元。2、因为美元超发,购买力长期处在被稀释的趋势之中。第二个隐患,则是在无声无息中、在无数个平常的日子里,慢慢地消解着我们曾经的付出。应该放弃(至少减弱)“出口拉动经济”这种思维,同时增加进口,及时把那些欠条兑换成实际的财物(除了留下必要的支付流动性和缓冲垫之外)。
长期以来,那个古老的“三驾马车”理论主导着很多人的思维。出口、消费、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几乎每个人都从课本里全盘接受了这一理论。教科书中,凡提到中国历史上的贸易,无不暗示“顺差好、逆差不好”。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我们从三来一补开始,自然就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甚至主动压低汇率,刺激出口(值得一提的是,老美有部分人也受这个理论影响,还不乐意,指责中国倾销)。拼了命地给别人供应商品,就能使我们自己过得好,这究竟是什么逻辑?我们从深山老林里砍下珍贵的木材,然后去皮、抛光,让工匠做成椅子。再活剥一头小猪,用猪皮制作一个椅垫。工人吸着甲醛去涂油漆和胶水,再经过16道工序的检查,终于做成一件完美的家具。然后通过数千公里铁路运到上海,用港口起重机吊装,再报关、上船。每一个环节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甚至还有浓烟污染我们的空气。而我们付出这一切,就只为了让外国人拥有质优价廉的家具?然后我们拿到的仅仅是一堆绿色欠条?假设在太平洋中间的某个小岛上,设立一个央行办事处。我们装满商品的货轮来到这里就把所有货物倒入大海,然后办事处给商家印发对应美元货值的人民币。就这样,把一船又一船的货物倒掉,30多年来,总计倒掉3.2万亿美元货值。然后会怎么样呢,和把这些货物卖给美国人相比,对我们来讲有什么区别呢?持续多年的出口战略,其实和“货物倒在海里”没什么两样。我并不反对外贸。相反,我认为不参与国际分工才是真的下策。交易本质上是以物换物。哪怕有货币作为中间媒介,也改变不了这个本质。拿我们擅长的小商品,换取我们不擅长的其它商品,这样的贸易对双方都有利。货币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为欠条而欠条,对我们的生活并没好处。因为外贸企业赚了美元之后,要把资金汇到国内来花,就拿着美元去银行兑换成人民币,然后银行又拿着这些美元去找央行换成人民币——新钱就这样印出来了。表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这就是外汇占款。那些年我们外贸占GDP比例很大的时候,主要的印钞方式就是这个。这些年占比小了,MLF和SLF才成为主力。你想想,一方面我们把货物送给别人,货物变少了;另一方面钱却变多了。结果会怎样?当然是通胀上升。有人说,通胀不是必然的,央行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回收流动性嘛。但如果长期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向外贸倾斜。因为新钱的购买力总是比旧钱高,非外贸企业因为央行回收流动性难以拿到新钱,而拿到新钱的总是外贸企业。如此一来,各种资源和机会就会流向外贸企业,经济结构就会出现严重畸形。
其实,汇率倒是会进行自我调节,来阻止这种“不对等的贸易”: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比如中国经济处于特定阶段),汇率的调节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最终积累了庞大的外汇储备。如果某一天被冻结,就真是相当于把天量货物扔进海里了。即便不冻结,随着美元通货膨胀的稀释,也相当于扔掉了其中一部分。所以前几年特朗普叫嚣着要减少进口中国商品时,我就在想:好,很好,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