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上将说俄空天军跟中国空军比差远了,真的?
前段时间,美国空军参谋长,空军上将查尔斯.布朗对此次俄乌战争中俄罗斯空天军的表现进行了评价。
他毫不客气地嘲讽俄空天军,并表示从2月24日俄军在乌克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军在后勤、指挥和控制上的弱点暴露无遗,俄空军根本无法掌握制空权,其战斗表现也远远不如西方的空军。
而相比之下,中国空军的潜力很大,俄空天军的实力,比中国差远了!
而在4月2日,俄罗斯宣称乌克兰出动两架武装直升机越过边境,袭击了俄罗斯城市别尔哥罗德的油库之时,人们这才反应过来--乌克兰空中力量没有全灭!
如果乌克兰空中力量已被全灭,乌军怎么还有能力还手打了俄国的油库?
这还不是最糟心的,俄军战机在战场上频频被击伤,击落更让全球各地的军迷们感到大跌眼镜。
尽管乌军在开战第一天公布的战报中就提到了他们击落俄军战机的消息,但当时在外界看来可信度并不高。
可是,在后来,乌军发布的战报中,的确出现了很多俄军战机残骸,飞行员遗体和飞行员被俘的照片,逐渐证实了俄空军存在损失的事实。
尤其是在3月4日,乌军不仅接连击落了几架俄军直升机和苏-25战机,还宣称击落了一架俄军的苏34“鸭嘴兽”战机。
他们公开展示了这架苏34的残骸,一名飞行员的遗体,以及另一名飞行员被俘,受审的画面。而乌克兰军队宣称,他们是用便携式防空导弹将苏34击落的,这让全世界感到不可思议。
毕竟,苏34战机可是单架价格超过3000万美元的第四代战机,而乌军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才十几万美元一具。何况,俄军的苏34在此前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一款优秀的先进战机。
它的作战半径达到了1100公里,最大过载超过9G,航程可以达到4000公里,还有两座AL31型土星发动机。
苏34的搜索系统是V400多普勒雷达,机上有12个武器外挂点,可以挂载俄军装备的大部分空空,空地,反舰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
此外,它还搭载了1架30mm口径的机炮,配备了火箭弹。而为了增强飞机的防御能力,它还在座舱处加装了17mm厚的钛合金装甲。
俄罗斯军方对苏34寄予了厚望,希望它在未来可以取代苏25和苏27,承担对地打击,火力支援的角色。
可以说,光看纸面数据,苏34战机是一款火力凶猛,航程大,通用性强,性能先进的战机。
然而,人们发现,如此先进的战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居然没有丢导弹和制导炸弹,而是在丢没有任何制导能力的铁炸弹,这就让苏34战机为了提高精度不得不低空飞行,从而给乌军的单兵防空武器提供了机会,一发入魂。
至于为什么要丢铁炸弹,而不是制导武器,外界的推测是“俄军太穷,制导武器太贵,存货不够了”。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架编号为24的苏34战机被击落后,乌军搜出了俄军飞行员的文件,上面居然是用笔纸记录了轰炸目标的方位。人们不禁感慨,苏34的雷达,地面搜索系统不是很先进吗,为什么还要靠飞行员用笔纸去记?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当飞行员已经被俘的时候,俄军居然第一时间无法确认情况,还把电话打给了已经被俘的飞行员,问他是否安全,充分暴露了了俄空军的通信和指挥系统跟不上节奏的问题。
戏剧性的一幕不仅出现在苏34身上,还发生在它的难兄难弟苏35身上。
作为俄军的四代半战机,苏35的单架售价超过了5000万美元,其搭载的2座土星AL41三维矢量发动机能够让其在空中近战中保持更灵活的机动形态,因此成为了俄空军表演飞行特技的明星战机。
它是从苏27战机改进而来,机上装备了被动式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和先进的航电系统,还和苏34一样拥有12个外挂点和火箭弹,机炮。
可以发射俄军使用的大部分制导炸弹和导弹,是俄军用来对抗北约国家三代机,四代机,实行超视距空战和对地打击的利器。
然而,在4月4日的一次行动中,一架苏35战机在哈尔科夫被乌克兰防空导弹击中,坠毁在荒野之中。从苏35战机残骸上携带的反辐射导弹可以看出,它这次的任务应该是打击乌克兰军队的防空系统,没想到却遇到反杀,栽了!
俄空军被击落的,还不止是苏34和苏35,还有老一代的苏27,苏25和苏30以及米8,卡52直升机,让它们折戟于乌克兰的黑土地上。
战机频频被击落,击伤不仅让俄军损失了宝贵的飞行员和战机,还让前线士兵难以得到有效的空中支援,丢了脸面,还给俄罗斯的武器出口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苏35折戟后,原本打算订购26架苏35的埃及取消了订单,这笔订单价值20亿美元。而在此前,印度,印尼,阿尔及利亚这几个俄罗斯的军购大户也早已宣布要取消苏35的订单。
而在近期,俄罗斯空天军出动苏57隐形战机对乌克兰发起打击时,也只是远远地在俄境内远距离发射导弹,似乎不敢进入乌克兰境内。
前方不顺,后方失火,就连深处战线之外的后方也让俄罗斯空天军很闹心。
4月21日,位于特维尔州的俄空天军研究院突发火灾,造成7人死亡,25人受伤。而这所研究院,不仅是众多俄罗斯空军战机的研究单位之一,也是伊斯坎德尔导弹的研究场所。
以上种种现象,足以表明俄罗斯空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非常拉胯,实在是与其“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地位不匹配。
那么,曾作为中国老师的苏联,俄罗斯空天军又是如何走到今天这种下场的呢?
2,跌落凡尘的老师
俄罗斯空天军装备的飞机,和海军,陆军的同行一样,基本上都是苏联时期立项,研发的结果,吃的是苏联时代的老本。
毕竟,苏联有充足的资金采购,研发这些飞机,也有能力支持大量的设计局和制造商正常运作。像米高扬,雅克,安东诺夫,苏霍伊这些一流的飞机设计机构都涌现出了不少先进的产品。
然而,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新建立的俄罗斯联邦根本没有能力继承这些了“老本”。它既没有钱养活大量的工人和科技从业者,也没有钱维持庞大的军队,开发新技术,更没有能力保持一支又大又强的空军。
许多设计机构和制造商都因为缺钱而被迫关门,运气好一点的与其它同行成功合并,抱团取暖。比如,在2021年3月,俄罗斯将苏霍伊,米格,伊留申,雅克等多家公司一同合并为俄联合航空制造公司。
尽管俄政府宣称这是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但谁都看得出,这些俄罗斯的航空设计机构都是在艰难维生。
俄存在的问题不仅是飞机设计部门的衰落,还体现在人才的流失方面。按照俄罗斯科学院2012年的调查,俄罗斯的国防工业科研人员按人均拿到的科研经费,只有日本的35分之1,美国的50分之1。
很多军工科研人员收入微薄,只能去干第二职业谋生。对他们来说,能够前往西方国家工作,得到的回报会远远超过俄罗斯。
而对于军工企业的工人们而言,他们的待遇要更差。在俄罗斯经济发展疲软的二十多年里,俄罗斯丧失了苏联时代60%以上的熟练工人。
这些现象带来的恶果,便是俄罗斯的军工产品,尤其是飞机的性能,可靠性存在问题,研发和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这些不利因素,加上经济发展的不利环境,让俄罗斯空天军能够装备少量的第四代,第五代先进战机,大量保存苏联时代的老式飞机。
以至于人们还能经常看到苏25,苏24这些老兵们继续活跃在格鲁吉亚,叙利亚和乌克兰的战场上。
如今的俄罗斯空天军,尽管还保留着超过3000多架战机,但具备三代机和四代机水准的只有800多架,大多数俄军装备的依然是型号老旧的苏联存货。其实力别说面对整个北约,即便是面对中国空军,也是居于下风。
谁能想到,当年中国空军为了引进俄罗斯的苏27战机,还费了不少周折。而俄罗斯也不止一次向中国推销他的苏34,让中国掏腰包买了不少苏霍伊战机。
那么,在2022年的今天,中国空军的发展,与俄罗斯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3,中国之鹰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只有陆军,海空方向严重“瘸腿”的国家,既不能制造飞机,也没钱购买飞机。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手上只有少数缴获的国民政府飞机和日式战机。直到朝鲜战争期间,中国才通过苏联得到了一批米格-9,米格13和米格15战机,让空军初具规模。
后来,中国又在苏联的援助下,以米格15为原型仿制了歼5战机,以米格21为原型仿制了歼7,以图-16为原型开发了轰-6轰炸机,让空军装备了大量二代战机。
可以说,苏联对中国空军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技术条件落后,缺乏资金,以及国际社会的封锁。中国空军的战机性能在70年代后已经大幅度落后于世界,不仅无法与美苏相比,连周边的越南和韩国也不如。
即便是70年代中国研制的歼8战机,在设计上依旧没能摆脱苏式战机的影子,机上的航电设备,火控和搜索雷达非常落后。
而且,它还不能使用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不具备超视距作战的能力,难以形成战斗力,被军迷们戏称为“和平鸽”。但就是这么一款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战机,在当时已经是中国空军最先进的作战飞机!
直到90年代,中国从俄罗斯引进苏27,中国空军才有了四代机可用。
但在21世纪以来,中国空军奋起追赶,其装备体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05年开始,中国独立研发的第四代战斗机歼-10服役,标志着中国空军也有了可以和西方先进战机相抗衡的战斗机。这款飞机从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服役,是中国军工界的骄傲。
歼-10战机的作战半径达到了1120公里左右,航程可达3900公里,机上装备的多普勒脉冲火控雷达,激光照射吊舱,昼夜瞄准吊舱等设备大大提高了其超视距作战的能力。
再搭配上中国自主研制的空空,空地和反舰导弹,实力完全不比俄罗斯的苏27差。
尔后,成都飞机设计所和沈阳飞机设计所又陆续研制出了歼11,歼16战机,歼15舰载机等一批新锐四代战机,让中国空军的实力突飞猛进。
而在2017年,随着中国的第五代隐形战机歼-20服役,中国的战斗机家族实际上已经对俄罗斯取得了领先优势,毕竟,此时俄军的苏57还没有服役,外界对其评价也并不友好,认为它的可靠性和隐身性能连“算不上五代机”。
作为成飞设计所的大作,歼-20单架造价超过1.1亿美元,装备俄罗斯土星AL31发动机或中国自主研制的WS10涡轮发动机。
作战半径超过2000公里,最大航程5500公里,其航电系统和隐身能力足以让其在雷达上只有一只鸟类的大小,与美军的F-22战机相比也是各有千秋。
除开战斗机,中国空军还装备了包括空警200,空警500,空警2000在内的预警机,不仅填补了中国缺乏预警机的空白,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与美国的E家族预警机相媲美,为中国空军和海军提高防空和超视距打击能力作用重大。
此外,中国还在直升机,运输机和空中加油机方面都实现了自主研发和制造。如今,中国已经摆脱了必须购买俄制飞机的局面,信息化作战能力大大提高,除了大型武装直升机,战略轰炸机和大型运输机,中国战机的性能都要优于俄罗斯。
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和制造,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健全的飞机制造工业体系,培养了一批熟练技工,保障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此次俄乌战争中俄空天军拉胯的表现和俄罗斯空军的发展历史中,中国空军也需要总结俄军的教训,学习其中的经验。
首先,不能轻敌。
正是因为轻敌,让俄军没能做好最充分的战斗准备,也让俄罗斯空军蒙受耻辱,折戟在乌克兰的黑土地上。中国空军眼下还不是世界第一,中国周边也有许多实力不俗的军事强国,中国空军不能犯轻敌的错误。
其次,一定要舍得为为空军官兵,为航空工业花钱。
俄罗斯每年的军费只有600多亿美元,还不如印度。
而正是这些军费,又要保养核武器,又要给军队发工资供应吃喝住行,还要用于海外军事行动,能够留下来采购先进军事装备,开发新技术的钱杯水车薪。而没有钱,对空军来说是非常糟糕的。
毕竟,战机的保养,日常开支,执行任务的燃料,武器装备的消耗,采购和研发都是非常昂贵的。一个贫穷的国家,撑不起一支强大的空军。
正因为如此,要舍得为国防,为空军花钱。要想尽办法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不让经济拖国防的后腿。
最后,不能忘记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要紧跟世界潮流,而不是止步不前,即便是前苏联的老本,总有一天也会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