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土地、户口的角度来看,哪些城市更有潜力?
东方楼书,看透房地产和买房卖房众生相!《从人口、土地、户口的角度来看,哪些城市更有潜力?》是一篇关于更有,户口,潜力的文章。东方小楼引用该文章仅仅为了更好的传播房地产相关知识,让大家在房地产买卖中有更清晰的目的和执行策略!不代表小楼认同其观点,本着从不同侧面看问题的态度,我们会引用很多大咖的观点!
城市化的空间,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巨大。
最近两年,随着房价告别普涨,大量高杠杆房企倒下,各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日趋白热化,大家会发现一个现象:
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土地市场,冷热分化的程度,已经到了非常强烈的地步。
强如杭州、成都,地王频出,一年卖上千亿的地,远郊地块挂出来也不愁卖。
中西部的弱省会,三线以下地市,一年可能也卖不出几块宅地,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也受到了影响。
大家都把自己的土地拿出来卖,凭什么有人卖的贵还上赶着要,有人卖的便宜也卖不动?
开发商不傻,也要算账的。
贵的地,不一定赔钱。
便宜的地,不一定赚钱。

不同的土地,盖出来的房子,愿意买单的人有多少,决定了未来的溢价空间。
该怎么衡量愿意买单的人有多少呢?
1,常住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的政策力度。
2,不同地区,常住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的意愿。
先说第一条。
如果说,过去10年,是大批农村人口的“进城潮”。
那未来10年,就是从常住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的“落户潮”。
前段时间,FGW发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落户”这个词,在《实施方案》里提到了16次。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300万以下常住人口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部取消,外地落户、农村进城,全部一视同仁。
300万至500万人口的城市,放宽落户的条件。
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精简积分落户的项目,社保年限和居住年限的占比提高,鼓励取消每年的落户名额限制。
这个方案,把落户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落户,就是常住人口,向户籍人口的转化。
意味着“人户分离”的家庭,不再会像过去10年那样,在城乡间来回往返。
14亿人,可以在全国的绝大部分城市自由迁徙。
这个过程,是从城镇化到城市化的转变,也是城市格局的洗牌。
中金有一份报告,其中提及了“半城镇化”和“半城市化”,这两个概念。
一字之差,含义大不相同。
截至2020年末,中国无本地户籍的城镇常住人口(也就是半城镇化人口),规模是2.57亿人,比2010年增长78%。
前十大城市半城镇化人口达到了6300万,占全国该类人口的25%。
除一线城市外,还包括东莞、重庆、成都、苏州、郑州和杭州。
再统计五大城市群的半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高出7个百分点,占全国半城镇人口的56%、总人口的10%、
其中,珠三角城市群半城镇化率最高,达到了49%,长三角城市群其次,达到了28%。
半城镇化人口中,包含三类人户分离群体。
1,原户籍地是城市地区。
2,原户籍是非城市地区的城镇,比如人口规模5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建制镇,或者尚未设立建制镇的农村集镇。

3,原户籍地是偏远的农村。
如果排除后两种人户分离群体,那中国最高质量、最坚实的城市化率只有37%,完全城市化人口只有5亿人,半城市化人口达到了4亿,农村人口5亿。
这里就要说到第二条:
常住人口向户籍人口转化的空间,有多大。
只看省会,2021年,成都是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大关的省会城市。
广州1881万人排第二,武汉1364万人排第三,郑州和杭州处于1200万梯队,
6个城市处于900万梯队,包括哈尔滨、合肥、南京、济南、沈阳和长春。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你以为河南、山西、湖南都是人口流出大省,可这些地区的省会,却在人口流出的过程里,不断壮大。
去年河南常住人口减少了58万人,郑州增加了12.2万人。
湖南减少了23万人,但省会长沙增加了17.13万人;
山西常住人口减少了10.02万人,但省会太原增加了7.25万人。
二线城市,既承载了从农村小城镇涌入的人口,又有比四大一线更宽松的落户条件。
这些地方,有巨大的市民身份转化空间,也是房子最好卖的地方。
国家重点规划的19个城市群,包含了72个500万人口以上城市。
从2020年新房销售来看,这72个500万人口以上城市,对应的总销售面积达9.0亿平方米,占比全国50%,总销售金额11.6万亿,占比64%。
我们早就不缺房子了,我们早就完成城镇化了,可那些顶尖城市的稀缺土地和房产,依然大把的人,愿意冒着亏钱的风险也要接盘。
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在乎亏钱。
浙商证券李超说,大国大城,促进生产要素向超大、特大城市集聚,与之匹配的是高收入人群持续增加。
既有净流入增多带来的增量,也有人力资本累计、创业暴富形成的增量。
这些城市短期有租赁、首套刚需和资产配置需求,长期有学区、改善、养老需求。
而生育率低迷、教育内卷、35岁被淘汰,这些看似会摧毁高房价根基的因素,在巨量的常住人口面前,又显得不值一提。
我心甘情愿在这个城市背上房贷,让下一代在这个城市长大,也不愿意再去其他地方。
市民化的空间有多大,决定了一个城市土地、房产上限有多高。
以这个视角,结合2022年不同城市的土拍热度,还有半城镇化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榜单,排除掉京沪广深,排除掉土地不好卖的省会城市,再排除掉户籍人口转化空间小的城市。
剩下的城市里,杭州、成都、重庆、东莞、苏州、郑州、佛山、西安、武汉、宁波、合肥、南京、长沙,完全城市化的潜力更大。
这些城市,全部都是过去几年,土拍火热,开发商愿意投入重金,购房者趋之若鹜的热点新一线城市。
合肥,这两年都在说是“城市风投”的榜样,引入了大量的高精尖产业,还主动跟长三角对接,经济增速位居二线城市的前列。
2005年的时候,合肥提出来“工业立市”的口号,当时工业产值还不到千亿,2016年的时候突破万亿。
合肥的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当年拿出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下注”京东方,后来又投资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硬是从一个大号县城,蜕变成工业强市。
加上滨湖、政务区、高新这几年房价炒得也很离谱,限价限购的调控也有点不疼不痒的,给了开发商足够的利润空间,合肥这两年能吸引大量房企来拍地,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增速很高,但合肥究竟有没有网络上宣扬的那么神奇,我个人还是打个问号。
大家都在传扬最牛风投的称号,按理说,税收应该很高才对。
可去年合肥的一般公共预算,也只有844亿,放到整个中部来看,比长沙少300多亿,比郑州少近400亿,比武汉少700多亿。
一般公共预算的增速,也只有10%左右,中规中矩,不算差,在GDPTOP30城里,也不能说有多强悍。
合肥的路,还很长。
成都,这几年一直蝉联新一线城市的榜首,人才流入,还有城市口碑,一直名列前茅。
当然,也有人说,那个新一线榜单的出品方,跟成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至于有没有实锤,咱也不知道。
其实我倒是觉得,现在网络上突然爆红的城市,突然口口相传的城市,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有非常大的关系。

我不敢说赵雷对成都有多大贡献,但至少小酒馆,太古里,宽窄巷子,慢生活的城市品牌,加上虹吸整个四川的资源加持,加速了成都的城市气质蜕变,隐隐能跟四大一线掰手腕。
正好像西安,如果没有大唐不夜城、博物馆、回民街、抢人大战这些标签的极速传播,就无法改变,人们印象中那个,毕业生流出最多的科教大市一样。
至于杭州,又是另一番光景。
杭州新房与二手房之间的差价,是二线城市中价差最大的,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卖地之王。
G20能炒,亚运会也能炒,互联网能炒,外立面、容积率也能炒。
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不管是产业的集聚,人口的流入,互联网上的热度,还是开发商们冒着限价低利润风险,在现金流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也要拿出重金抢地,都证明了杭州的价值。
上次看戴锦华老师的节目,她说:
现代大城市吸纳了一切社会资源,而且消耗了绝大多数社会资源的同时,它也消耗了社会的知识资源和精英劳动力资源,它把优秀的人才吸纳在这里,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在浪费这些资源。
这是现代城市的“罪行”或“罪恶”之一,她专门加了双引号。
你是被消耗的资源,还是被浪费的资源?
以上就是关于《从人口、土地、户口的角度来看,哪些城市更有潜力?》的全部内容,如果《从人口、土地、户口的角度来看,哪些城市更有潜力?》能够帮助到您,不胜感激!举起您高贵的手将我们收藏吧!东方楼市小楼编辑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