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叔子结婚,老公让我随礼3万,拒绝后遭婆婆家唾弃
文/陶陛
东北人都好面儿,尤其是东北农村人。说是好面子,其实就是装,让我想起我妈说我的一句话“你就是穷横,穷横的”。
“于家村”,村子半数以上都姓于。
于春生住在于家村把头第一家,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于宝明很有出息,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也留在了城里。
小儿子和大儿子相差仅仅五岁,但是命运却截然不同,小儿子于宝超不仅学习不好,上学时还经常打架,因此也只能在留在农村游手好闲。
大儿子于宝明,留在了城里当了老师,娶了一个非常有钱的媳妇,据说大儿子结婚,房子、车子都是女方出的,还没要一分钱彩礼。
自打大儿子于宝明结婚后,家里的开销基本上都是大儿子于宝明来支撑的,并且于宝明还花钱,帮弟弟找的学校,学习的挖掘机,也因为有了这门手艺,才有媒人上于春生家给小儿子介绍对象。
没想到一介绍两个人就成了情侣,相处不到半年就定了结婚的日子。
最近几年,于春生和老伴王莲芝身体一直不好,家里一有事,王莲芝就给大儿子打电话。
距离婚期还有半个月,于宝明接到了堂哥的电话:大弟,啥时候回来呀?二弟结婚,你不得提前几天回来啊。
于宝明支支吾吾说道:哥,一提这事我还上火呢,你二叔让我回去,可是我这个工作够呛能走开,到时候看看吧,我要不回去?就让你弟妹和孩子回去。
堂哥笑道:弟妹回来也行,让你嫂子陪她逛逛街啥的,对了,前几天我去你家了,听我二叔说了,这么多年,你钱没少往家拿,真是又出钱又出力的,我弟妹可真是好样的,要是换成你嫂子估计早和我打架了。
于宝明用手捂住手机听筒:哥,我有点事,咱们改天再聊。
挂了电话,于宝明就开始收拾屋子,媳妇尚丹坐在沙发上:咱们哪天回去啊,你请下来假了吗?
于宝明放下手里的拖把:我还没去找领导说呢,我要是请不下来假,你就和孩子回去。
尚丹生气道:你弟结婚你都不回去啊,前几天,你不是说回去吗?咋还变卦了呢,算了,你爱回不回吧,你弟结婚,得给他包多大的一个红包啊。
于宝明半天没有吱声。
尚丹看了看于宝明:我是打算比别人多就行,虽然说你是亲哥,平常日子你也没少帮小弟,这次差一不二就得了。
于宝明紧忙坐到了尚丹旁边:媳妇,你说得差一不二是多少啊。
尚丹用手推着于宝明:你靠我这么近干嘛,三千不少了吧。
于宝明歪着嘴,又往尚丹身边靠了过来,小声道:媳妇,这,这也太少了吧。
尚丹看了看于宝明:那你说随多少合适。
于宝明支支吾吾的:你说我当哥哥的,而且还是亲哥哥,咱随三万行不。
尚丹拍了一下茶几:哎呦呦,你可真大方,咱家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呀,刚才是堂哥打电话吧,你没问问堂哥他们随多少啊。
于宝明:他们能随多少,500、1000到头儿了。
尚丹站起身就要进了卧室:那咱就随三千,也不少了啊。
于宝明追到卧室:关键我妈那头大舅家表哥可是有钱,而且人家就一个孩子,据说他家孩子明年就考学了,我估计不能少随了,咱咋的也得比他们多呀。
尚丹不耐烦道:那也行,我先拿三万块钱去,看看他们随多少,然后我再定,你看这样行不?保证比他们都多。
于宝明眼睛微扬:行,媳妇,那你到时候跟孩子提前去,帮咱爸妈忙活忙活。
最后,还是尚丹领着孩子回农村婆婆家参加婚礼,婚礼那天热热闹闹,除了于宝明没有回来,同辈份的几乎都回来了。
礼账上的本家兄弟姐妹,随礼都上了礼账,不是500就是1000。
尚丹看了一眼礼账,没有看到于宝明母亲那头亲戚的名字,就随了3000块钱。
婚礼当晚,尚丹的婆婆王莲芝和公公于春生拿着礼账看:哎,你看这个村头的老李家,他家孩子结婚的时候,咱是不是随了200,来咱家就随了100,这是啥人家啊。
你看看大哥家老大(于宝明堂哥)随多少钱?
然后,尚丹婆婆王莲芝用手指着礼账,递给了公公于春生,
公公于春生把礼账直接撇在了炕上。
尚丹回来后,看见老公于宝明一脸不高兴,就上前问道:你咋地了,我回来了,你也不去接我,现在嘟噜个脸给谁看呢。
于宝明深深叹了一口气:要知道这样,我回去好了,丢老人了,以后我还咋在亲戚面前立足。
备注:
因为此事两个人,大吵了一架。
原因是婆婆给于宝明打电话说:你舅家表哥随了5000,也在礼账上。
而且别人说:亲哥,才3000,还好意思上礼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