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或将按工龄涨养老金,15年涨200,30年涨300,这合理吗?
引言
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建立较晚,在1993年的时候,才正式推出,但广大人民群体对这一政策有着极高的参与积极性。
所以在短时间里,就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相关统计来看,截止到去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加入到这一体系当中的人数已经达到了4.8亿。

人们之所以积极参与,主要是因为这项政策确实能够保障人们的养老生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的养老金都在不断上调。马上又要进入到新的一年,养老金新的调整方案又将出炉,相信很多人对此都十分期待。
有一些人就产生了疑问,在养老金的上调过程当中,能否按照工龄来调整,比如工龄15年的老人,每个月多领200块,以此类推,30年工龄就多领300块,而35年工龄的直接上涨500块,那这种调整方案合不合理呢?

养老金不断上调
从05年至今,我国每年都在对养老金政策进行调整,并且每次都是往上调整,这意味着,退休老人每月可以多领到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而在明年年初,也基本可以确定是向上调整。
根据统计来看,在05年的时候,国内的退休职工每月只能领到714元左右的养老金,但到了今年,已经上涨到了2940元,实现了4倍以上的涨幅。

虽然明年上调是已经确定的事情,但人们还是非常关心调整幅度和调整方式,可以肯定的是,明年的调整也基本上会采用一样的调整方案,将定额、挂钩和倾斜调整相结合。
有网友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只按照工龄的长短来进行调整,又是否可行呢?比如15年工龄的老人每月多领200元,30年工龄的老人每月多领300元,而35年工龄的老人直接多领500元。

可能有些人对工龄并不是特别了解,想要计算一个人的工龄,是需要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年开始算起。但我国是在1993年才建设了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这也就是说,在这之前,大部分的职工都没有缴纳过相关费用,所以根本没有个人账户,更别说统筹账户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决定,如果在1992年之前就已经参加工作,那么这类职工的工龄在满足相关条件之后,可以直接折算成视同缴费年限。

这种调整方式可行吗?
答案显而易见,当然不可行。原因非常简单,在采取这种调整方案之后,会造成养老金分配不公的情况。
有些职工参加工作时间较早,特别是那些在1992年之前就工作的人,将他们的工龄进行折算之后,直接变为视同缴费年限,那就会造成超额,这对其他人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情,要是按照这种方式来调整养老金,养老金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在我国顺利建成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之后,是存在着两个账户的,除了个人账户之外,还有统筹账户,养老金是由这两个账户共同发放。
而且职工们选择的缴费档次以及缴费年限,与养老金的发放金额有着直接联系,并且也会影响上调幅度,如果只用工龄来进行调整,那么这些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人,以及缴费年限较长的人,就不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按照了最高的缴费档次来缴纳费用,在退休之后,却并不能因为多缴了费用而享受到更好的福利待遇,那么谁还愿意多缴纳费用呢?这会大大打击人们的缴纳热情,并且都会按照最低档次来参与,这样下去,很难促进养老金上调。
所以,相关部门在对养老金进行调整时,会格外侧重使用挂钩调整方式,这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缴纳积极性,鼓励大家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和更长的缴费年限,这样一来,在退休之后,才会享受到比其他人更好的福利待遇。

除此之外,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已经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在资金方面,陷入了一个泥沼。根据统计来看,在接下来的5到10年里,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领取养老金,这会产生巨大的养老金发放缺口,甚至达到了5到10万亿美元左右。
如果不通过一些方式来刺激人们缴纳更多的养老保险,那么在未来,就很难维持养老金的发放,这会对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总而言之,我国的养老问题已经变得越发严峻,所以相关部门引起了高度重视,不断对养老金调整进行完善和优化,在保证公平公正的情况下,刺激人们的缴纳积极性。
小结
与此同时,也对退休时间进行了调整,以后人们的退休年龄会更晚,这有利于缓解养老金的发放压力。
今日热议:2023年,或将按工龄涨养老金,15年涨200,30年涨300,这合理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