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另一半属于“指责型”人格吗?多少婚姻死于这种精神内耗
原标题:你的另一半属于“指责型”人格吗?多少婚姻死于这种精神内耗
指责型人格往往是我们最讨厌的一种人格。从一定程度讲,他会最大深度的剥削你的精神,所以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喜欢被指责。被他人指责往往意味着被否定,进而我们的情绪会反弹,即使一时间忍住了,也有可能在某一个瞬间发泄出来。
但是,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潜移默化的指责他人。所以,从总体概率上来说,指责型人格几乎占到群体中的90%,只是指责程度略有不同而已。
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都会相互指责。更严重的往往凸显在夫妻关系中,越是亲密的人,往往相互指责的越是严重。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难道人性真的如此丑陋吗?其实,并不是。如果我们理智的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往往用人性说明本质问题的人,永远都是缺乏认知的。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根源问题入手进行分析。

自我批评的文化底蕴
在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中,作者从文化心理学中的研究中得出这样一个观点:亚洲、非洲和中南美地区的本土文化会把群体生存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文化孕育了相互依存的自我。这些文化中的人们更多地进行自我批评,却很少自我肯定。
其实,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你的精神动力来源于哪里呢?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所体现出的激励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尼斯比特在《思维地理》中也曾提出,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属性不同,所以其处理关系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
在东方国家中,通常是以自我批评为主,而在西方则是以赞美为主。
例如孔子有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
还有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也曾说:要让我写自己的历史,我就写我的错误。
列宁: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名人大家将自我批评作为成功的一大要素,或者说,自我批评在所有的成功要素中,占有相当大的权重比例。
自我批评在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而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能够更好地进行粮食生产以及群体合作。
如果一个人希望能和谐的融入群体,那么,他首先要具备的品质就是自我批评或者谦虚,而不是高傲自大。因为群体生存的最基本核心就在于互相依赖,只有这样,群体中的每个成员才会有更强的归属感。反之,如果你指责群体成员,那么,你将被排除群体之外。
所以,针对不同的群体,我们为了适应不同群体的融入,将会产生不同的自我。比如当你和父母相处时,你会是一个自我,当你和朋友相处时,你会是另一个自我,当你和老板相处时,你可能会与前两者的自我也不相同。
这种相互依赖性的不同自我镶嵌于所有的社会关系中,而最基本的礼貌程序就是避免指责对方,更多的自我批评。

不可否认的是,指责他人是不好的道德行为。那么,为什么在婚姻关系中,我们往往就忘记了最基本的礼貌标准呢,而更多的却是不断的指责呢?
婚姻中的指责是必然的
所有婚姻都是快乐的,只是后来的共同生活才会引起麻烦。——雷蒙赫尔
一旦男女双方喜结连理,很多的公共财产就成为了共有,几乎没有了个人的独立空间,包括精神财产和物质财产,婚姻中的共同生活向来如此。
在没有结婚之前,自我批评显然是一种私人的精神财产。也就是说,我可以自我批评,但是不允许他人批评,我可以自嘲,但是不允许他人嘲笑。这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交礼貌行为。
但是,一旦成立了家庭,一切都变了。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理所当然的交换使用,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或者说,你这个人都是我的,更何况你所有的物质和精神当然也是我的,“批评你”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就好像古代的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周边人会谴责他,他则会说:这是我儿子,我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打孩子”也就变得合情合理。
我们的婚姻观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我们的爱情观中,一直倡导“你是我的,我是你的”,不也是男女灵魂结合后的结果吗?

如果说自我批评是我们传承下来的优良美德,渐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式。那么,婚姻观的“你是我的,我是你的”何尝不会衍生出“我怎么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的思维定式吗?可以试想,这两种观念产物下的思维定式一旦结合,婚姻中的批评就必然会出现另一个必然的产物——指责。
也就是说,我批评“我自己”与我批评“我的爱人”就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了。因为两者都属于你的私人财产。
指责不单单存在于婚姻关系中,在血缘关系中,也很常见。在我们儿童时期的家庭关系中,如果你做了一个不符合公序良俗的事情,你的爸爸会指责你说:你这是在丢我的脸。
所以,从我们的文化所衍生的思维中,批评几乎成为教育的主导而非赞美。
首先,从婚姻的反思中,没有人真正觉得自己做错了,因为男女双方都是在这种自我批评的文化底蕴中自然成长起来的,在潜移默化中已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其次,在当代的爱情观中,双方会不自然地将自我批评演变为批评伴侣成为了理所当然。
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在婚前并不是天然的指责型人格,那么,在婚后,大概率也会有指责行为。

批评如何变成指责
对于暴力,我只有一件武器,那就是暴力。——萨特
我们需要需要明白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任何人都不能接受被他人批评,即使他的错误是那么的明显。批评的不恰当表达方式多数情况下会引发语言暴力。
即使一位证据确凿的杀人犯,在他出狱的那一天起,仍然被周边人指责为杀人犯,他仍然不愿接受这样的标签。有时候,我也在想,杀人犯之所以再次杀人,其中有一项因素可能是源于周边人的歧视。
有些人可能会反驳,他以前本来就是杀人犯,这是事实,难道我说错了吗?
你并没有说错,但是你犯了道德错误,那就是指责。
我们不禁细想,当一个杀人犯,无论做了多少好事,依然撕不下杀人犯的标签,那么,他会想,那我还有必要继续做好事吗?
所以,指责和歧视本身可能就是在怂恿犯错。最后这种错可能还会反噬在指责者的身上。
其实,在我们的婚姻关系中,或者朋友关系中,这样的恶性结果并不少见。指责之后的结果,往往会是更大的错。
当我们指责自己的伴侣时,我们会说:你真是个蠢货,为什么总是犯错误,一点都不长记性,你应该......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说法:亲爱的,你是一个优秀的人,但是即使再优秀的人,也会犯错误,你建议你......
其实,前一种说法与后一种说法都能达到你想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方改正。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截然相反的。前者可能会引发更大的语言暴力,而后者则会通向幸福。

批评,看似极其简单的两个字,但是,主要看你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情绪对他进行包装,包装的好,对方容易接受,包装不好,还要强制对方接受,后者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压迫。
我们喜欢华丽的语言,带有情商的语言,带有温暖的语言,让批评本身变得更加和煦,而不是带有攻击属性的语言,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击打着对方的自尊。如果是那样的话,你就不要憧憬婚姻,而是利用婚姻:恨一个人,你就和他结婚,让他沉沦于婚姻的折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