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刺关冲、商阳穴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如何?老中医为你解答
突发性耳聋(suddenhearingloss,SHL)在美国2019年8月发布的《突发性聋临床实践指南(更新版)》中定义为72小时内发生的连续3个频率听力损失≥30dB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与我国2015年版《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相邻两个频率听力损失≥20dB的定义不同。
我国目前临床多用2015年版的国内指南指导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发病多兼耳鸣(约90%)、眩晕(30%-50%)、耳胀闷(50%)不适,以单侧多见,双侧发生率低于5%,高发于50~60岁。
2013年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SHL在美国的患病率是27/10万,每年新增约6.6万例,且有增加的趋势。我国2013年一项关于突发性聋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我国发病率达2.3%(24/1048例)。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突发性耳聋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如果本病不及时治疗,有可能造成永久的不可逆的听力损失,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使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SHL大多数病例(约90%)是原因不明的,临床多为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SHL的治疗,美国2019版指南中将激素治疗作为主要方案,我国2015版《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及德国2011版指南推荐溶栓治疗。目前尚未形成公认统一的治疗方案,且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深入了解SHL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医学对SHL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局部或全身多方面的因素均可引起SHL。较公认的可能发病机制包括病毒感染,内耳供血障碍,免疫因素。
近年来,国际研究学者指出,不良心理因素与SHL发病存在紧密联系,并认为可能是该病的重要诱因。研究发现,焦虑、烦闷、抑郁等不良心理疾病患者是SHL的高风险人群。
目前现代医学大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血管扩张剂、药物溶栓、抗病毒治疗等,多为对症支持治疗。突发性耳聋属中医“暴聋”范畴,最早见于《内经》。耳聋有虚实之分。实者较为多见,多因外邪、肝火、痰饮、瘀血等实邪蒙蔽清窍。
实则与肝脏的关系十分密切。由外邪侵犯少阳,或情志不遂,肝失调达,气郁化火,肝与胆互为表里,肝胆火热循经上扰耳窍发为耳聋。虚者较少见多为脾、肾等脏腑虚损。
临床以肝火上扰型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似潮涌声或风雷声,耳聋时有轻重,情绪低落或郁怒后加重,伴口苦、咽干、面红或目赤、尿黄、便秘、夜间睡眠不安,胸部和脘腹部疼痛,头痛或头晕。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其病因多与郁怒伤肝,肝阳上亢有关。肝气郁结则清窍不通,或情志抑郁,郁而化火,火邪损伤肝阴,不能制阳,肝阳上亢导致肝风内动,导致暴聋。治疗以泻热开窍,通经活络为主。
中医在治病过程中因其注重整体观念,根据疾病的辨证不同,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在疾病的诊治中具有优势,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效果得到认可。本病的治疗分为内治法及外治法,内治法主要是指中药内服治疗,临床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方剂,从而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针灸是重要的中医外治法之一,在治疗本病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具体运用时,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有针刺、电针、穴位注射、艾灸等多种不同方法。点刺是指用三棱针快速刺入腧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粘液的方法。
《灵枢·官针》称之为“刺络“赞刺”“豹文刺”等,现代称之为放血疗法。该疗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临床上适应范围广泛,多用于实症,热证,淤血,疼痛等。
研究显示刺络放血具有促进机体血液运行,使新陈代谢加速,使机体缺血、血氧状态得到改善,提高机体抵抗力。综上所述,SHL发病突然,短时间内听力快速下降,伴随症状较多,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案尚未形成统一共识,西医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永久性的听力损失,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心理带来影响。美国2019版指南认为发病2周的时间是治疗SHL的一个特定时间窗,发病2周以上的患者往往预后欠佳。
突发性耳聋属中医暴聋范畴,针灸治疗本病历史悠久,临床广泛应用,但病因病机复杂,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有待提高,故针对不同中医证型,挖掘、优化针灸治疗方案,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肝火上扰型突发性耳聋,在针灸常规治疗清肝泻火、通窍开郁的基础上,加刺手少阳关冲、手阳明商阳二井穴放血,通过加强泻热、化瘀、通窍之功,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暴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点刺关冲穴与商阳穴的理论依据点刺关冲穴与商阳穴的选穴依据关冲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井穴,首载于《灵枢·本输》,《灵枢·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有“耳脉”之称,说明手少阳三焦经与耳的关系密切,该经腧穴在治疗耳病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无论是从单穴主治或腧穴配伍治疗,关冲穴都是治疗耳聋的重要穴位。商阳,属手阳明经井穴,出自《灵枢·本输》。
《灵枢·经脉》手阳明络脉“入耳合于宗脉”(宗脉即手少阳经、足少阳经、手太阳经三条汇于耳中经脉的总称),手阳明经脉通过手阳明络脉与耳有联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手阳明经的腧穴也有治疗耳病的作用,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病多火与热,故商阳多用于治疗燥热或火邪上炎引起的头面五官疾病;
《金针秘传》中记载“商阳,主耳中风聋鸣……左取右,右取左”由此可见商阳穴治疗耳聋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点刺商阳穴放血能够调整耳内局部经络气血,调和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运行,具有泻热开窍,聪耳启闭之效。
井穴的作用关冲穴与商阳穴同为五输穴中井穴,井穴位于人体四肢末端,《灵枢·动输》中提到:“夫四末阴阳之会也,此气之大络也”,阴阳两气相互交通及转换在人体四肢末端实现。
井穴位于四肢末端,爪旁经气之所出,脉气虽浅小,但其作为各经脉的起止穴,既归属于相关脏腑,又是阴阳经气血交汇之处。刺激井穴更容易激发经气、调节阴阳,具有清热泻火,通瘀开窍的功能。
本研究选取关冲穴、商阳穴点刺放血,在针灸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清热泻火,祛瘀开窍的作用,以期提高疗效。治疗神经性耳鸣运用岭南火针点刺井穴的方法,结果表明岭南火针点刺井穴为主治疗神经性耳鸣在降低耳鸣严重程度及改善耳鸣致残情况方面效果较一般针刺治疗具有优势。
研究放血疗法对于突发性聋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临床常规治疗结合放血疗法,在低频型、平坦型、全聋型听力下降疗效确切。
点刺放血疗法的选择依据点刺放血又称为刺血疗法或者放血疗法,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用三棱针或梅花针(现常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代替)等医疗工具刺破穴位、局部病灶或者阳性反应点,放出一定量的血液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该治疗方法历史悠久,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记载用砭石刺破皮肤放血的记录,文献最早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内经》则对刺血疗法的机理、工具、施术手法等进行阐述。点刺放血疗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泄热,消肿止痛的作用。
临床上适应范围广泛,多用于实证,热症,痛症,如高热、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素问·刺节真邪》指出:“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血而实者泻之。”由此可见放血疗法通过泻热开窍的作用可治疗火热炽盛的疾病。
《内经》中提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等内容明确指出了刺血疗法的机理就是“菀陈则除之”,中医认为人体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是沟通人体内外表里的桥梁,可以起到将气血渗灌濡养全身的作用。
因此通过点刺放血的方法可以达到祛除瘀血及阻滞于经络的邪气,达到疏经通络,调节阴阳,治病的目的。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内耳供血障碍学说研究结果表明,耳蜗听毛细胞生理活动需氧量较多,耐受缺氧能力较差。
迷路动脉作为耳蜗的主要血液供应,微循环的轻微改变,都会对耳蜗功能产生影响。当人的精神压力过大、身体过敏、内分泌失调、血压下降和循环二氧化碳分压的下降等,都有可能引起耳蜗外淋巴氧张力的减小,降低听觉器官供氧量。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微循环障碍、内耳毛细胞损伤、血管栓塞、膜迷路积水、迷路炎性损伤等病理改变共同参与疾病的发展。因此血流量减少或者血管痉挛等都能引起耳蜗微循环功能障碍,从而造成听觉器官功能损害。
病毒感染学说很多患者有感冒、麻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EB病毒等病史。这些病毒的感染可能与突发性聋具有相关性。病毒先引起非化脓性中耳炎,然后侵入内耳或耳蜗神经元;病毒感染使血管狭窄或闭塞;
也使血液处于高凝血状态,比较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疾病发生。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结节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往往伴有突发性耳聋,这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可能参与了突发性聋的发生。
研究检测突聋患者血清中IgA,提出补体激活机制可能参与了突聋的发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指出突发性耳聋患者常伴随多种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突发性耳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损害;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以及其他(睡眠、饮食)随病情的加程度而加重,其中女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不良心理因素可以导致人体激素分泌紊乱,从而导致内耳毛细胞因此出现缺血缺氧引发功能障碍。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记载:“气血逆乱,火动于肝,内迫为厥”均体现了暴聋与肝的关系。《内经》首次指出五官与五脏之间的联系,而根据官窍学说“肾开窍于耳”可见耳聋的发病与肾有重要的联系。
《证治准绳·杂病》中提到“暴聋之病,与阴阳隔绝之未甚,经脉欲行而未通。”认为经脉阻塞而致气血运行不畅可以导致暴聋。《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中记载“痰火上升而聋,须理痰清火,宜加减龙荟丸。”部分患者“暴聋”发病迅速,发病初期患者听力迅速下降,耳内伴有闷胀感,多属于风邪致病特点。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中记载“耳风聋候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热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卷四》中提出了“耳聋皆属于热”认为火热之邪多导致暴聋。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对脾虚耳聋者除选用补中益气汤外,还主张选用归脾汤,可以看出脾虚导致运化无力,生化乏源,气血亏虚亦是耳聋的发病相关。
综合以上所有中医观点,查阅相关古籍及文献发现,目前普遍被中医所认同的病因病机为:风热外袭、肝火上扰、痰瘀互结、气滞血瘀、气血亏虚、肾精亏损其中肝火上扰证多见。
祖国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辩证论治中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经中医辨证分为六种证型,不同证型临床选用不同治疗方药:肝火上扰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肝泻火、通窍开郁;
风热外袭型用银翘散、蔓荆子散加减行疏风清热、宣肺通窍;痰瘀互结型用加味二陈汤加减清热化痰、散结通窍;气滞血瘀型用通窍活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窍;
气血亏虛型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健脾、升阳通窍;肾精亏损型用耳聋左慈丸加减以补肾填精,滋阴潜阳。
中医外治法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是中医传统的外治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
经络辨证及脏腑辨证成为针灸治疗鲜明的独特之处,在治疗突发性耳聋,针灸疗效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认可在改善耳鸣、耳内闷胀等伴随症状方面较为突出。针灸治疗的方法也更加丰富多样化,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有针刺、电针、穴位注射、艾灸等多种不同方法。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