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林彪计划3天解放香港,却被毛主席紧急叫停,这是为何?
25年前的今天,香港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
然而早在1949年,林彪带领第四野战军就打到了深圳罗湖桥头,与香港驻守的英军隔河相望。
只要林彪一声令下,数十万四野战士便将冲向香港,把香港解放!于是林彪当即决定武力收回香港,将此计划汇报给中央之时,众人欢欣鼓舞,然而却被毛主席叫停了。
众所周知,毛主席他们老一辈革命家,向来不会怕帝国主义,更不会对他们妥协,那为何毛主席会阻止武装收取香港呢?
几十年后人们才得知主席这样做的意义,每个人都赞颂毛主席高瞻远瞩。
罗湖桥头
这事还要从渡江战役说起,林彪作为解放军的一员战神,在渡江战役中率领百万雄师越过长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溃国军,就连英军派出支援国军的战舰“紫石英号”也不堪一击,升起白旗。
就这样解放军逐渐解放整个南方地区,1949年第四野战军44军解放深圳打到了罗湖桥头,距离香港只有一河之隔。
林彪是我国开国元帅之一,在解放战争期间讲究战略战术,不硬拼,不打笨仗,而是主张打巧仗打活仗,力求减少伤亡与损失,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成果,发明了著名的“三三制”等战术,在其带领下的四野少有败仗。
虽然驻守香港的英军有数万人,且拥有空军、海军以及大量的装甲部队,但44军的解放军战士经历了渡江战役的洗礼,获得了大量的城市作战经验,而他们的指挥官,正是在解放军内有着常胜将军之称的林彪。
所以解放军战士对解放香港充满信心,想让香港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缔造者。
新中国成立时拒绝承认帝国主义所谓的“在华权益”,并庄严宣布“废除一切旧政权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当然也包括涉及香港的“中英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而且自古以来香港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之一,解放香港是历史的必然,解放军战士是正义之师。
林彪所在的司令部进过多次推演,都认为我方占据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武力解放香港一定会取得成功,即使不武力解决,只要切断内地对香港的物资供给,香港用不了一个月便会陷入物资匮乏的境地,届时英军也只能乖乖投降。
英国知晓解放军战士驻守深圳之时也万分恐惧,收缩兵力,急忙展开撤侨行动,英军甚至做好了撤退的准备。
林彪把制定好的作战计划用电报发往了北京,中央立即召开会议讨论此事,会议上许多人都说林彪从不打没有准备之战,赞扬四野的英勇,对解放香港一事也表示赞同。毛主席却发表了不一样的意见:
“我认为,解放香港一事应该暂缓进行。”
此话一出,人们顿时安静下来,疑惑毛主席为什么这样说呢?
暂缓收回香港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一向不怕帝国主义列强,说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只是看起来可怕,其实没有多少战斗力。所以决定不打香港,肯定不是出于对英国的畏惧。那主席是出于对哪方面的考量来这样说的呢?
毛主席点燃一支烟,缓缓地向众人解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不要被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所绑架,在外交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在新中国稳定后,美英两国所代表的的西方诸国一定会打压我们,留着香港,可以掌握外交的主动性。
美英同盟并不是铁板一块,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借助香港问题,可以借力打力,分化他们。
而且香港现在繁荣稳定,是国际上知名的自由港,居民都是华人,与大陆一衣带水,强制收回必然会破坏香港的繁荣,让当地百姓蒙受巨大损失,倒不如留下香港,让它发挥窗口作用,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世界。
听完了主席的一番话,在场众人纷纷意识到自己先前的想法片面了,有些目光短浅,远远比不上主席的高瞻远瞩,在会议结束时通过了主席的提议。
不久后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便送到了林彪手中,林彪起初看到决定不同意解放香港的决定时还满腹牢骚,认为这是收回香港的最好时机,此时收回可以打击帝国主义嚣张的气焰,也可以增强国人的自信心,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啊。
但等他看完全部内容后,后背却惊出了一身冷汗,留下香港竟然对新中国这么重要,还好他没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然会给新中国带来多大的损失。心情平复后修整大军,解放海南岛去了。
高瞻远瞩
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毛主席当初的决定,多么明智,赞扬他在香港的这一步棋下得实在高明!
利用香港问题,使英国转变了对新中国的敌视,在1950年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当时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并与其在1972年与我国正式建交,借助香港问题还使英美两国的关系出现了裂缝,为我国日后的外交提供了宽阔的可能性。
香港也是确实发挥了它的窗口作用,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内工业薄弱,在香港买到了国际上的大量工业原料,以及各种大型设备,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中国也正是从香港了解世界,借助香港这个舞台走向国际前沿的。
香港起初只是一个小渔村,在鸦片战争时期,被懦弱无能的清政府割让给英国,英国人把整个香港变为他掠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财富的殖民地,将其作为远东重要的港口来经营。
香港本就具备优越的地理优势,有着世界上最好的深水港,只不过无能的清政府闭关锁国,没有发展香港,英国人占据了这块宝地后,在一百多年间的建设发展后,使香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贸易港,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蒋介石时期曾想把香港收回,但是一被丘吉尔恐吓,懦弱的国民政府便立即绝了这个念头。
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军事实力越发强盛!在外交上也变得强硬起来,在国际上多次发声,要回香港。
收回香港
70年代末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为核心的党中央,建设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这一主张为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战略决策与科学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果之一。
经历多方斡旋,多次协商后,中英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于1984年签署了联合声明,香港将在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许多心向祖国的香港人民,时刻都在想回到中国的怀抱,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虽然物资充裕,但是精神极度空虚,没有归属感。在香港无论华人取得了什么成就,做到了什么职位,在地位上始终低英国人一头,是英国人口中的“二等公民。”
他们多么希望能把这些殖民者赶出香港,多么想在有人问起自己是哪里人时,可以自豪地说是中国香港人!而不是说香港没有国籍!
祖国内地的民众也十分希望香港的回归,每次听到与香港有关的话题,总要议论一两句,见证香港回归成为了当时民众的历史使命。
在香港回归前几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志曾向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刘华清同志询问军队接收香港的方案。
刘华清同志立即通知军委,把军队接收香港的方案呈小平同志阅,没想到小平同志看到方案后说了掷地有声的两个字:“软了!”
小平同志接着说,军队只准备了和平接收,没有准备武力接收,不行!
要准备武力接收,1997年 7月1日,香港必须回归,如果到了7月1日,英方以各种理由推迟香港回归,军队要直接开过去,一锤子砸死!一定要做到这一步!
随即让军委重新制定武力接收香港的计划。可见我国领导人对收回香港的决心!
回归当天
当到了香港回归的那一天,香港顺利回归,没有发生意外。
英国人知道,我国大部分民众不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我们人民解放军曾计划当英国人不守信用时,武力接收台湾,并且已经做好了部署。
无数解放军战士立下军令状,若武力收回香港,我愿当第一个牺牲的战士!
这才有了1997年7月1日,英国人降下国旗,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的历史性时刻。
当英国国旗和香港旗缓缓降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旗在香港升起时,全场人民都沸腾了。
驻港部队说出你们可以下岗,我们上岗的历史性画面定格在无数国民的心中。
1997年6月30日晚上9点,当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向全国人民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部队越过香港管理线只是一小步,但却是中国人民的一大步,这一步中华民族等了百年,从此管理线只具有区域线的意义。
无数国人留下了高兴的泪水!这一刻等得太久了,激动地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当香港回归后,两地的交流更加频繁与密切,互帮互助,两岸一家亲。
两岸一家亲
当祖国在1998年遭受洪水灾害时,香港各界纷纷捐款,捐款金额高达6.8亿港元。
汶川地震时,香港也出人出力,捐款200亿港元,帮助祖国度过难关。
在香港遭受金融风暴时,国家动用了大量外汇,帮助香港扭转劣势,稳住了香港金融中心的称号。
在非典以及此次新冠疫情时,国家援助香港大量医疗物资,并派多支医疗队赴港援助。
香港回归以来,遇到困难时,都是国家帮助香港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祖国一直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香港回归中国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荣光,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更是全体中国人的香港。
收复香港的百余年历史,向我们证明了,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没有外交。只有国力雄厚,才不会重蹈清政府的覆辙,只要我们铭记历史,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的锐意进取,就会汇成一条国家兴盛的康庄大道。
现在,中国不再是以前积弱的中国,人民也不再是以前麻木的国民。
国家的富强与统一,也离不开每个国人的努力,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家领土也没有统一,这些都是我辈人身上的历史使命,希望国民都不要被西方享乐主义所洗脑,艰苦奋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历史。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港片中为人所熟知的“Yes.Sir”也将被“知道,长官。”所取代,港警滑稽的英式敬礼也被我国解放军大气的中式敬礼所取代。
今天香港护旗方队以中式步操举行升旗仪式。鲜艳的五星红旗配上中式步操,仿佛更加鲜艳了!
结语
香港离开祖国足足有150年,终于在25年前的今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百年的屈辱史,是中国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但是历史割不断一脉相承的血脉,时间也改变不了时运与共的家国情感,祖国与香港之间,血浓郁水,情重于山。
到今天香港与祖国已经牢牢地抱在一起,心手相连,同呼吸,共命运!
在祖国的呵护之下,香港这朵美丽的紫荆花,将永不凋谢。
最后,希望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之下,香港会更加繁荣,人民更加自豪!两地人民在国家新规划的粤港澳大湾区,不断书写新时代的美丽乐章,开创国家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