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职场“隐形”偏见,你有吗by不思量自难忘°
近日,一则“90后实习生拒绝给同事订盒饭”的事件引发舆论热议。有人觉得,这名90后不懂职场法则,我行我素;但也有网友认为,使唤实习生订盒饭是职场陋习,相关指责更是一种陈腐偏见。
现代社会中,职场偏见形形色色。除了常见的年龄、性别偏见外,还存在学历、外貌、工种等多种歧视。这些“隐形”偏见背后,反映了怎样的错误理念?
偏见
90后更加任性
“70后是加班狂,80后拒绝加班,90后拒绝上班。”不知从何时起,《一张图看懂70后、80后、90后区别》的帖子传遍网络。通过不同年龄层的对比,它武断地给刚步入职场的90后,贴上了“任性、自我”的群体标签。
其实,类似结论经不起推敲。就像当年对80后的标签式评价一样,上一代人总是会杞人忧天式地担忧下一代人要“垮掉”,而没有意识到要包容晚辈的不成熟之处。事实上,简单的代际割裂不符合职场现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弱点,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担当,年轻人总是会慢慢成长起来的,这是客观规律。
在“90后实习生拒绝给同事订盒饭”一事上,看似叛逆的90后,也许是有意重新解读职场规则:对于一个剧组来说,订饭是剧务的事;实习导演就是要干实习导演的活儿。分工合作而非职责不清,不正是现代社会高效运行的基础吗?
当个别人对90后的工作态度展开批判时,我们更多看到的是90后的创造力。尤其是在互联网和文化产业,他们展现出了独特的想象力和执行力。从用互联网思维卖米粉,到用脸萌霸占朋友圈头像……当下中国的创意产业中,90后从业者俨然成为生力军。
所以,对于90后的职场表现,不需要太过武断地下定义、贴标签,更不要仅盯着几个特例炒作,不妨秉持包容的心态,鼓励和引导这些职场新人尽快融入集体。
偏见
海归吃不了苦
成绩好、专业好、国外名校毕业的王小雨(化名),自我感觉是学霸。回国三个多月向国企、外企“海投”了100多份简历,却一直没有收到回音;参加某电视台的求职类节目,也最终抱憾而归。
近年来,海归回国求职未果、沦为“海带”的消息不时传出。有好事者还总结了海归的种种不足,那么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一、海归吃不了苦?有观点认为,自费留学的学生家境多富裕,从小生活在蜜糖罐中,“不能吃苦,不够努力,对公司激励机制不敏感”。同时,因为他们更有钱、更有社会关系,还常常无法安心于本职工作。
这种观点过于强调个人因素,而忽视了普遍性问题。事实上,很多时候海归跳槽并不是因为吃不了苦或缺乏忠诚度,而是因为和国内毕业生面临着一样的困境。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的安迪,第一份工作月工资5000元,周末要加班,平时工作到晚上八九时才能下班,部门人手明显不足,但老板就是不愿意增加员工数量。努力一年后,他无奈地选择了辞职。
二、海归更
先后在高校、国企、外企工作过,如今又开始自己创业的刘明认为,海归中的确存在“不接地气”的例子,但在融入国内职场的过程中,不少人都需要成长,也能逐渐适应所处的环境。他觉得,人不能一味地制造问题,而应该“让工作更美好,让别人更轻松”。
由新东方前途出国发布的《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透露,86%的海归能在六个月内找到工作。可见,海外留学背景,现实中并未成为求职或就业的阻碍。一些人习惯性地将个别海归的问题放大,却忽视了职场发展归根结底还得看个人综合素质是否过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