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男绣娘”重拾画绣技艺:一针一线织出“丝路之光”
作者 :唯爱娇娘 2020-05-09 17:11:39 审稿人 : admin 围观 : 次 评论
图为图为刘云帆创作刺绣。(资料图) 李亚龙 摄
中新网兰州5月8日电 (记者 魏建军 李亚龙)“当我们重捡非遗技艺的时候,其实是挖掘我们民族的真善美。”甘肃天水市武山县刺绣民间艺人刘云帆说,看似一针一线,在纵横交错中,延续了家庭的温暖甚至家族的记忆,同时,也传递了母亲的柔美和无限的爱。
1980年出生的刘云帆两三岁就依偎在祖母怀里,“从小习惯了针线活”,五六岁自己便学着穿针引线,随身穿的衣服破了自己就能搞定。在上学期间,他的刺绣作品让同村的好多阿姨都自叹不如。“这娃子你看手咋这么巧,我们做了一辈子还不如这男娃。”
正因如此,他也经常意外收到很多诸如“男绣娘”等的外号,身边人偶尔会拿针线活来开一些玩笑。高中毕业后,刘云帆正式步入刺绣职业生涯。他除了潜心研究刺绣,还开始研究美术、摄影以及历史等。后来,他将绘画和摄影通过一针一线,也融入到了刺绣当中。
图为刘云帆的刺绣作品(资料图) 李亚龙 摄
20多年来,刘云帆创作的双面绣《玉帛之路》以其深厚的文化蕴意,取意“化干戈为玉帛”,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他将甘肃飞天等丝路元素融入其中,并结合绘画及摄影的光学色彩之美,绣出了斜阳下的“丝路之光”。
作为甘肃工艺美术大师,陇绣(甘肃刺绣)领军人物,刘云帆为挖掘、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技艺,他担当起了保护、发掘、整理和创作的重担,并开始了他“锦绣前程”的深造之路。2014年开始,刘云帆在清华大学进行为期5年的深入研学,他想重新认识刺绣。
上一篇:北京市疾控中心:外来务工人员实行“绿码”上岗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