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浙江无名老店:铁锅里炒出岁月余味
“我的手艺是跟我爸爸学的,家传的技艺。”黄文进言语间透着骄傲。他父亲黄大喜是一位传统手工烤糖师傅,在黄岩西城大桥头做着烤糖批发的生意。“当时手艺人非常吃香,会一门手艺就能吃穿不愁。”1978年,黄文进兄弟二人便一边跟着父亲学习,一边帮着经营铺子。
顾客品尝选购小食 黄岩西城供图
烤糖在众多小吃里身价并不低,普通人家大多逢年过节才买一次。“我家的东西一直以来都比别家的贵一些。”但是靠着好味道,黄文进家的烤糖铺子生意一直不错。父子三人每天早早出门,芝麻糖、炒米糖、花生糖、油枣……一锅一锅地做,客人们闻着香气而来,带着满嘴的甜蜜而走,一天下来,黄文进常常忙得脚不沾地。
随着年岁渐长,黄文进的烤糖制作工艺也日渐成熟。1983年他在永宁街开了一家小店,经过35年的经营,依靠着精湛的技艺、人人称赞的味道与口碑,黄文进的烤糖老店走到了今日。老店没有店名,门口顾客却络绎不绝,“我没有什么大文化,不知道应该取什么名字,反正老顾客们都熟悉了,想吃就直接上门来,对我来说店名一点也不重要。”
“我有个老顾客,他女儿非常厉害,现在在国外工作,每次想吃我家的生姜糖都会让她爸爸给她快递过去。喏,就是这箱了。”黄文进笑着给最后一袋生姜糖封上袋口。
作家古清生说:“人都有一种味觉固执,品尝新鲜的愿望是永久的,坚守故乡的味觉是比永久还久。”或许这就是一家老店长久存在的秘密,它们担负着食客们深深的眷恋。
烟火里的日子仿佛过得特别快,做完油枣,又到了做芝麻糖的时候了,一天下来忙碌而充实。曾经跟在父亲身后学习手艺的小伙子,如今已是技术娴熟的老师傅,黄文进偶尔也会感叹下时光的力量。
“老板,我支付宝付了,你看下。”“诶,好嘞。”黄文进送走一波客人,回店内继续翻炒锅内的芝麻糖,他谈及,“在我小时候,买粮买面都用粮票,哪像现在买什么都用手机,扫一扫就好了,多方便啊。”如今,选择手机支付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黄文进也为店内弄上了支付宝、微信支付。
“现在的小孩幸福啊,我小时候就算我爸爸是做烤糖的,但我平常也是很少能吃到的,只有到了年边,才能敞开肚皮吃个饱。”黄文进手上切芝麻糖的动作不停,“生活真是不一样喽,以前大家逢年过节才会几斤几斤的买,现在35元一罐、50元一斤都消费得起。”
时间滴答向前,黄文进见证了永宁街的改变,从当年的泥泞小路,到现在的白墙黛瓦,从以前的脏乱差到如今的文明小巷,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他的老店也一样随着时代在改变,几次三番地装修翻新,为的是让店面更干净整洁。小食的包装,也从塑料袋到纸盒,再到塑料罐子,皆是肉眼可见的变化,不变的是黄文进一直以来对纯手工制作的坚持。
日头慢慢西斜,忙碌了一天的黄文进终于闲了下来,他坐在门口的躺椅上,玩着手里智能手机,享受难得的悠闲。
烤糖收录着童年的味道,永宁街深藏着温情的岁月,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这条街的人熙来攘往,他们是生活的创造者,也是光阴的见证者。(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