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承载“中国之治”制度结晶 生命力在于实施
人民网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 万鹏)“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6月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了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如何理解民法典的重要意义?如何推动民法典的实施?就此,人民网记者专访了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张红。
张红表示,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的法律,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典,是新中国法制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世界民事立法进程的一座丰碑。新时代下的民法典“姓”民为民,是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是治国安邦和治国安民的“国之大典”。
承载“中国之治”的制度结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里程碑
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张红谈到,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便是属于民法范畴的《婚姻法》,其赋予了人民追求婚姻自由与幸福的权利,为废除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建立新型婚恋观念和家庭婚姻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立法机关立足于我国实际,充分借鉴两大法系有益经验,广开言路,开门立法,制定了《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等一大批民商事法律,为编纂民法典积累了立法经验,凝聚了社会共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张红对记者说,此次编纂民法典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关键一步,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重大制度安排。编纂民法典,是用科学合理、富有逻辑与内在一致的体系,对我国现行的、制定于不同时期的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侵权责任法和人格权方面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编订纂修,是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系统整合。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典,展现的是中国国家制度和中国法律制度的成熟定型,是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的体现,承载“中国之治”的制度结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