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长达40天“加长版”三伏天来了!头伏为啥吃饺子?三伏习俗还有哪些?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16日电(记者 上官云)“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三伏”长达40天,其中“中伏”是20天。
三伏天为啥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三伏天怎么经常出现“加长版”?头伏为啥吃饺子……这些问题经常令人很好奇。记者采访民俗专家了解到,民间不光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此时也讲究喝冬瓜羊肉汤等,依据节气来调养身体。
资料图:2019年7月17日,民众在福州乌山北坡防空洞纳凉点内纳凉休闲。进入三伏天后,福州高温酷热,位于福州乌山北坡的防空洞纳凉点吸引许多民众前来觅清凉。张斌 摄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三伏天又有“三伏”或“伏天儿”的叫法,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究其原因,有说法称,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比散发的热量多,日积月累,天气就最热。夏季空气湿度大,也是天气闷热的原因。此时也要对伏汛多加注意。
《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
另外,古代医学认为,暑邪属于“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之一,“伏”有“伏邪”的意思,也意味着宜“伏”不宜动。
三伏天与节气的关系也比较密切。民俗专家萧放提到,在三伏天的时候,常看到中医院开展“冬病夏治”活动,这其实就是根据节气来调养身体的方式。
三伏天为何有“加长版”?
就时间而言,三伏天主要在公历7、8月份。留心观察可以发现,三伏天的时间长短并不是固定的,有时是40天,有时是30天。这跟它的计算方法等因素有关。
资料图:2016年7月7日,福州市中医院开展伏前“三伏灸”冬病夏治,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接受治疗。图为一名患者接受艾灸治疗。 刘可耕 摄
据专家介绍,每年入伏的时间也不固定,中伏的长短更是不相同。民间也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
中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依照干支纪日排列,从夏至起第3个庚日为初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出现早晚会影响中伏的长短,一般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