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大花园”如何打造?中日交流乡村振兴经验
对标日本,中国如何破题
可以看到,对于同处亚洲地区的中日两国而言,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普遍存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时,“十四五”规划建议也重点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作出部署。
对标日本,中国如何破题?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朱启臻从产业融合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一定得了解乡村、了解农业、了解农民需求。”朱启臻认为,乡村是发展融合产业的一个重要要素,而融合一方面是产业链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功能的扩展,要发掘放大乡村所拥有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产品等功能,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
“同时,发展田园康养产业,最重要的是要有康养文化。”朱启臻认为,不仅要打造既有高品质的生活质量、现代化的设施,又能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文化融为一体的3.0版本乡村民宿,此外,低碳且与自然节拍相吻合的乡村生活、农业劳动、乡村娱乐等健康生活方式,都要求人们重新分析和认识乡村的生活价值。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要通过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时期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的改善。”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处长洪志杰这样说道。
具体有哪些工作重点?在洪志杰看来,主要就是完善水、电、路、气等服务于农村生产生活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二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网路化,三是农村生活实施便利化,四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和农村整治行动。“未来,还将进一步促进中日农业文化遗产地之间的硬、软件交流,比如石川县的里山里海和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
聚焦丽水,推动大花园建设
作为乡村建设行动的先驱,早在2003年,浙江就率先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今年农业农村部也邀请了第三方对全国所有省市进行了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测调查,浙江省以96.39的成绩名列第一,而丽水在浙江又是乡村建设上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接下来,丽水应如何建设花园乡村、发展田园康养?当天下午,还举行了相关主题分论坛。“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梁忆南表示,日本的农业政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现日本(60年代末70年代初),即村庄整治,第二阶段是振兴日本(80年代),一村一品发展每个村庄的特色产业,第三阶段是往来日本(2000年代),即行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和绿色产业结合开发全域旅游。
《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则着重围绕数字经济下的“两山”转化、未来乡村建设进行了阐述,“乡村一定要区别于城市,有属于乡村的文化、风俗和生活体验。”在赖惠能看来,建设花园乡村首先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乡村基础设施和大都市无缝对接;其次,乡村要保留原有的特色文化;第三,所有产业理念和国际化接轨。“未来已来,互联网为丽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成熟的赛道,大花园建设最终的标杆一定是实现互联网建设和基础设施与城市无缝对接,让年轻人回到乡村创业、生活。”
在花园乡村营造上,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夏宜平认为,环境美是重要基础,要坚守乡村原先的格局风貌,保留传承传统村落,选择体现乡土植物材料的花园类型,同时他也指出“最重要的是乡村不能丢了魂。”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文法学院院长王长金同样表示,大花园建设不能忽视乡村文化内涵,即使是在植物的选取种植上也有固定的文化取向,同时乡村蕴含的农耕文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鲁可荣也指出,花园式乡村应该是市民和村民能够和谐共融,要遵从乡土性,充分挖掘利用乡村价值,下一步要在花园乡村基础上建设田园康养。
具体如何打造?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贸易学院副院长蔡敏华提出,要结合丽水地方特色,定位山系品牌融合,打造乡村旅居式田园康养,首先要建共享式的村落旅居空间,形成丰富的社区活动;其次要打造舒适的居住空间,如把24节气的养生文化融入其中,要有非常重要的主客共享的茶空间。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亮则认为,要把24节气与当地非遗文化结合,串点成珠,打造为旅游路线。
同时,品牌塑造也是大花园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打造花园乡村,要有底线思维、政策引领、需求导向、顶层设计、集聚力量、功能配置、价值实现、不断提升。”浙江省华夏民生与公益研究院副院长叶伟军分享了八个关键词,他表示,要把丽水大花园打造成IP,变成全世界人向往的地方。乡村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又可重焕活力的发展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文化研究室博士郭佩以“熊本熊”为例,强调了地域品牌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在花园乡村建设中,要结合本地特色,打造乡村品牌形象;要推进乡村文化体验旅游,拉动经济发展;要运用创新的手段经营品牌形象,扩大乡村影响力。”
此外,南京大学社会学学院教授张玉林还强调:“大花园建设要加强农民的主体性,加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在张玉林看来,打造花园乡村要回到人的基本需求,要保证乡村的生产功能,保证粮食自给率,农民一定是主体核心。丽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建强表示,乡村生活就是花园乡村最根本的东西,丽水在打造花园乡村过程中既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也一定有地道农户的参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