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时心动 还款傻眼! 网络贷款猫腻多
“缺钱花不用急、手机号就能借款、万元日息低至一瓶水、还不上可分期……”打开网络,类似极具诱惑的贷款广告不时跳入眼帘。网络贷款真如宣传中那般美好吗?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网络贷款广告通过构建消费场景、夸大宣传等套路,诱导借贷。
贷时心动 借款年利率接近20%
“你还在用黑网贷吗?选择正规大平台,日利率低至0.027%起,还不上还可以分期。”玩手机时的一条广告,让22岁的汪明(化名)陷入了噩梦。
今年4月,着急用钱的他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了一则广告。心动之下,他打开了广告上的链接,成功借款6000元,没想到还钱时却傻了眼:“每个月还597.5元,12个月共还7170元,年利率接近20%,比广告中宣传的利率多了近一倍。”
为了堵窟窿,汪明开始“以贷养贷”。直到贷款逾期,催收电话频频骚扰,“爆通讯录”的威胁犹如一柄悬在他头上的剑,他才不得不向家里坦白,在家人的帮助下还清了贷款。
成功“上岸”的汪明终于卸下了心里的石头,并在社交平台上劝导人们不要“以贷养贷”。但令他担忧的是,一边是有人在高额利息、催收威胁中挣扎,另一边,打着“轻松易得”的旗号拉他进入网贷漩涡的广告,依旧大行其道。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贷款平台通过网络开展营销活动本无可厚非,但应更加规范。一些网络贷款广告中存在误导行为,刺激过度超前消费,且未充分披露相关信息,有可能导致部分人多头借贷、过度贷款。
“套路”多多 暗藏陷阱侵害用户权益
网络贷款广告一般通过申请方便、利息低、可分期、安全可靠等“卖点”,吸引用户点击申请。但记者发现,一些广告存在夸大宣传,轻松借钱的背后是满满的“套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