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进“北京最后的挂历小店” 它还能存活多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体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画面是表现最多的主题,挂历普遍个头也不大;
随着改革开放,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挂历,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挂历主题的丰富程度令人目不暇接:港台明星、外国豪车、国内外风景、水墨字画、古装仕女、猫狗萌宠、花卉珠宝、京剧脸谱、香港回归、建国大庆等;挂历材质也有纸质的、塑料的、丝绸的、木头的,还有印在杯盘碗盏上的。
细细看去,有的挂历已经泛黄卷边儿,有的被小心包了一层透明塑料膜,有丝绸材质的挂历被安置在避光处,不刻意提醒还真看不到。展出的挂历中,最早的有1945年的巴掌大的翻页挂历,最小的是1969年的卡片日历,不仅如此,印在杯子上、碟子上的日历,年代久远的月历牌,手工拼接而成的挂历装饰画,都能在这里见到。
店主金大爷叫金安光,地道北京人,今年已经75岁,卖纸质挂历近四十年。“最早是在平安里那边开了家书店,顺手卖挂历;后来街道改建就搬到这里来,然后就只卖挂历了。”
“您觉得自己是网红吗?”
“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网红,大概就是网上知道的人多了吧。”金大爷说,他并不介意“网红”的含义,只是希望有更多人来他的小店。
“您的店被称为北京最后的挂历店?”
“是吗?那就是吧。”金大爷说,来店里买挂历的都是老人,有街里街坊的,也有从通州、大兴专程过来的,有的是儿孙开车陪着来,也有的是转一整天公交车进城来买的。
金大爷的店以前叫“挂历地图动漫京华书店”,如店名所示,什么都会卖一些。后来随着电商越来越普及,金大爷慢慢专心收集挂历做挂历展,店名也就变成了“挂历金大爷”。
初心本来是想做个挂历博物馆,金大爷后来觉得地方太简陋叫“博物馆”有点不好意思,就办了这个挂历展。曾有人提议收个一块或五毛钱的门票,他断然拒绝。“我是真喜欢挂历这些个,才做的这事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