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的舅舅,一共5个孩子,3个住别墅,84岁那年却喝农药走了
原标题:我妈的舅舅,一共5个孩子,3个住别墅,84岁那年却喝农药走了
作者丨小稚

听一个朋友说了一个很扎心的事。
她妈妈的舅舅,一共5个孩子,3个住别墅,结果却在84岁那年,喝农药走了。
简单一行字,晚来的悲苦却尽在其中。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她妈妈舅舅的孩子,肯定都不孝顺老人,自己的日子过得这么好,却让父亲没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并不是如此。
相反的是,她妈妈舅舅的孩子,其实都很孝顺,对待老人也很好。
只是,你发现没有,孩子自己的成功,同父母老来以后的凄凉并不冲突。
我前两天刷到一个老年相亲节目。一个大妈的女儿很优秀,去法国留学以后远嫁法国,已经3年没有回来,大妈辛辛苦苦一个人拉扯大女儿,晚年还是一个人生活。

她的女儿也曾把她接过去生活,但是语言不通,她很不习惯,待了一段时间还是坚持要回来。
她的女儿不放心,主动给母亲报名老年相亲节目,希望母亲能够找一个老伴陪在身边。
孩子长大以后,会有自己的生活和追逐的理想,也有自己要担起的各种责任,父母是责任之一,但往往不可能是责任的全部。
所以孩子飞得再高,飞得再远,依旧不影响视野之下的父母形单影只,一个人步履蹒跚地走向生命的目的地。
回到一开始的话题,她妈妈的舅舅,是那种害怕给孩子添麻烦的父亲,他也不肯去任何一个孩子家里,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很深,说自己腿脚还能动,非要一个人住在老家,家里种了菜,种了很多果树,养了各种家禽,每到过年的时候,孩子们回家都能带走很多东西。

平时他的孩子都会尽量抽空开车回去看望,只是给钱老人从来不要,说在农村花不了什么钱,而且自己种的菜还能拿到集市上去卖,自己的生活费够用了。
孩子们给他买的衣服也不怎么穿,说太贵了,担心穿坏了,自己还有旧衣服穿,各种吃的更不用说了,经常下次去发现东西都过期了,老人还是没吃。
不管谁说都没用,大家都没辙,只能感叹老父亲的固执。
包括最后的离开,老人同样是自己的主意,生了无法治好的病,花钱可以多活一阵子,孩子们都准备治。
但老人自己不治了,说不去浪费这个钱,非要从医院回去,后来走的那一天,还是自己选择的。
他的孩子们都明白,老人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还是担心给孩子们添麻烦,担心把钱花了,到时人也走了,不划算。
老人自己说:“84岁,差不多了,也活够了。”
所有的孩子都泣不成声。

有一个不可反驳的现实是:当你老了以后,不管你条件如何,孩子多少,都是一个逐渐孤独和凄凉的旅程。
这段路没人可以陪你走过去,那些设想的关于晚年的幸福和救赎,在真正的生活面前,可能会变得比较残酷。
对于更多年轻人来说,之所以畏惧老去和亡,其实更多是关于未知命运的一种畏惧吧,这种不可控的感觉,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会让自己变得惶惶不安。
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和我讨论,她今年20出头,说在自己的臆想中,老了并没什么可怕,一个人生活也很美好,因为自己现在就很宅,经常一个人待在家里,她很享受这种一个人独处的时光。
在她看来,老了基本也就如此。
我当时纠正了她一个观点:年轻时候自愿选择的孤独,和老了以后被动选择的孤独,这完全是两码事。

年轻的时候,一个人之所以依旧自感有趣,一是因为自己只要想出去接触这个社会,随时都可以出去,上一秒还躺在床上,下一秒立马就可以穿衣服出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这种随心所欲感会大大降低心中的失落;二是年轻人就算不出门,也依旧可以通过手机看这个世界,接收到的信息五花八门,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自己亲自到现场去看。
但是对于老人来说的话,当身体随着年岁的增长,各项机能逐渐下降时,此时不管是在行动上,还是思想上都是被束缚的,甚至是一种被动束缚,自己完全没办法。
人老了不得不服老,就算你的心不服老,身体也得服老——老了就是比不得年轻时候的体魄,年轻时候摔一跤,拍拍身上的泥土就站起来,但是老了以后就算是轻轻的一摔,可能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因此,人到晚年,任何人都不能任,不可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会格外注意很多。
这里,是第一步的被动受限,来自于行动上。

再者就是,人老了以后学习的能力会急速下降,你不能用年轻人的活跃思维和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去对比老了以后的状态。
很多年轻人,都没意识到这一点,以为自己年轻的时候学东西快,老了以后还是如此。
这种学习能力的下降,同样由不得你自己掌控,这是生命衰老的必然现象。
因此,人老了以后,就算你拥有再好的经济能力,再孝顺的孩子,依旧不可能避免这些现实。
走到生命的老年阶段,人生不管朝哪个方向走,可能都是一场渡劫。人这一辈子的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老了以后尤其如此。任何人都只能是在随遇而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走好眼前的每一步,不辜负活着的每一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