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风
来源:北风雪林(ID:beifengxuelin)
从11月11日的“二十条”到12月7日的“新十条”,防疫政策放开的速度和幅度远超预期。
弯转得急,与当时的“民意反弹”关联很大。当时绝大多数人反感“集中隔离”,甚至在社交平台,能够刷到一些“对抗激烈”的视频。如今防疫政策放开后,还有人揪着“集中隔离”说是“恶法”,要纠错!

可就在21日,一个城市召开记者会,再次推出“无症状和轻症集中隔离”,没有想象中的骂声一片,居然全民点赞!这次“集中隔离”,是条件更好?补贴更多?服务态度更周到?是什么导致民意的反转呢?在防疫政策放开之前,“强制方舱隔离”是当时民意非常反感的一个点。第一,阳性进入方舱是为了隔离传染源,减慢传播速度,所以带有强制性。第二,阳性数量激增,方舱环境简易,甚至有些“脏乱差”。第三,方舱只是隔离轻症和无症状,没有医疗设备,因此会有少数转运不及时案例。第四,建设和运营费用全部地方政府承担,地方政府举债,不堪重负。第五,老百姓不愿意入住方舱,咒骂政府“利益勾结”。因为这五个特性,地方政府高额举债大建方舱,结果老百姓不支持,反感痛骂的程度不下于“核酸检测产业链”。因此在疫情政策放开后,许多地方政府和百姓都谈“方舱”色变,都希望翻篇不提了。可是前天,浙江省杭州市的疫情记者会,却将“无症状和轻症集中隔离”玩出了新高度。杭州市这次记者会的内核,依旧是“无症状和轻症可以集中隔离”。但是这次“政策设计”却又几个新特点。
第一,杭州市提供75个“方舱”,不过不叫方舱隔离点了,改名“健康之家”,提供16000多间隔离房。第二,无症状不再强制隔离,转为需要向社区等部门申请集中隔离,上级部门批准,才能点对点自行前往隔离房。第四,隔离房不免费,以不高于市场价收住宿费,餐费按照每天100元,健康之家集中提供饮食。同样是“无症状集中隔离”政策,对比以往的“免费食宿,政府举债”。过去被骂的狗血喷头,如今老百姓却全民点赞!核心原因,当然是防疫政策放开后,有部分人确实需要“隔离房”。一种人,家里有老人小孩,甚至老人有基础病的,而大家共同居住的房子,房间和卫生间又无法实现“隔离”的。比如我在社交平台,就看到一个很火的短视频,说是一个女生发现自己阳了后,给父母打电话,父母让她不要回家,导致她无法回家,风中凌乱。在评论区,我看到有很多网友指责女生的父母太不近人情,但我觉得父母做出这样的选择,肯定也是家里有基础病或者其他特殊的难处。
第二种人,就是家里有孕妇或者小于一岁,一直没有打疫苗的婴幼儿,我就看到有网友说自己阳了,担心传染怀孕中不能用药的妻子,于是第一时间选择酒店隔离。而相对于酒店,“健康之家”虽然也收费,不过毕竟是政府机构,也有着方舱医院的成熟配套,送餐和指导用药方面都会专业许多。这次“健康之家”的设立,不仅让老百姓点赞,同时解决了沉重的方舱运营负担,减少了政府的负债。以不低于市场价的方式运营,按照每人每天100的餐费,着健康之家应该是能够赢利的。这等于是政府机构,在老百姓欢欣鼓舞中,在老百姓求着申请通过的背景下,把这钱挺直腰杆赚了!政府赚钱的同时,这些选择“健康之家”隔离的人群,等于自动隔绝了传染源,也没有到医院增加医疗挤兑的负担,也为“压平感染曲线”做了贡献。一个月前,要求“集中隔离”骂声一片,甚至导致群体事件。一个月后,推行“付费隔离”全民点赞,求着申请通过,担心申请不通过还惴惴不安。民意
的反转为什么如此快速而又明显?真的用民意就是喜欢“逆反着来”就能解释吗?对比过去政策与这次杭州推出的“付费隔离”,将方舱改名为“健康之家”只是表象。民众为了这“可以选择住也不可以不住”的选择权,甚至愿意付出一天几百元的餐饮和住宿费。几乎一样的政策,杭州市就因为给了民众“选择权”,就将最大的民意矛盾点,最大的政府负债,最大的民众心中“官商利益纠葛黑链条”变成阳光下挺直腰杆的赚钱利器。我认为,杭州推出“付费申请隔离”,获得全民点赞背后,相比较“防疫政策”的新尝试成功,这在经济政策和民生政策上应该更有想象空间。这种向老百姓释放一些选择权,就释放了一些活力。这种模式应用在社会民生政策上,就避免了一些“投喂式”兜底政策,民众反感,政府还负债。转而用激发民众自愿的方式来推行民生政策,政府投入可能更少,老百姓的获得感反而更足。
同样的,这种“付费申请求隔离”政策模式,在接下来的提振内需,消费复苏领域,更有施展空间。有些省份,有些行业政府真金白银砸钱送消费券,老百姓就是方案不愿意花这个钱。那么如何用老百姓“申请求花钱”的模式,政府把消费复苏给引导起来?这是值得琢磨的。今天,“自费申请求隔离”的政策诞生在民营经济和商业最发达的浙江。我们可以期待,类似的经济复苏政策明年在全国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