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真的不在乎男生没钱?心理学:从不物质走向物质是成熟的表现
原标题:女生真的不在乎男生没钱?心理学:从不物质走向物质是成熟的表现
男生A:只要有钱,什么女生追不到?
女生B:可能你得单身一辈子了。
如果你问一个单身的男生,为什么你找不到女朋友?
估计大部分的人会说,没钱啊,要是我像网红小王那样有钱,肯定也有一堆女生追着叫我老公。
可是如果你问女生,你真的那么在乎男生有没有钱吗?
估计有大部分的女生会说,我才没那么物质,钱老娘自己也能赚!
钱,谁不在乎?
男生认为女生物质,是认为女生对于自己的经济状况提出了过多的要求,而缺乏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
而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是因为传统的社会分工中,获取生活资源是属于男性的职能。
新的时代,劳动分工已经不再建立在体能差异之上,女性的独立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很多人表示,别再用那一套古老的进化心理学的择偶论来预测两性的差异。
那么当下女性的择偶观是否也发生了改变呢?

心理学家Zentner的一项研究发现,性别越平等的社会中,进化心理学中的择偶模型影响力就会越小。
在这项研究中,通过来自31个国家,8953名参与者进行分析发现,性别越平等的社会,男性与女性的择偶差异越小。也就是说,社会分工越灵活,男生对于女生颜值的要求就会降低,而女生对于男生经济条件的要求也会降低。
导演李安成名前,妻子林惠嘉“养”了他六年的故事被传为一段佳话。
那时候,我已经将近三十岁了。古人说:三十而立。而我连自己的生活都还没法自理,怎么办?继续等待,还是就此放弃心中的电影梦?幸好。我的妻子给了我最及时的鼓励。
''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
后来李安成功了,不仅拿了奥斯卡,还拍了很多口碑票房双高的电影。
很多男生被林惠嘉的“不物质”打动,认为自己之所以无法成功,就是因为少了一个在背后支持自己的女人。
不在乎自己的经济条件,却能够给自己提供情感支持,是很多男生心目中的梦幻伴侣。
每次做好晚饭,李安就和儿子在家等着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回家。
看着收拾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的房间和桌子上热腾腾的饭菜,林惠嘉心里总是感动不已。
他每天早上早起给林惠嘉做早餐,除了带孩子以外的时间,就在家里看看电影、写写剧本。
实际上,有阅读过李安成名前的这段婚姻故事的人,应该不难发现,李安并不是完全依赖于妻子,而是为了彼此的生活目标,在家庭分工上做了变化。

在女主外、男主内或者双方都同时在工作和家务上进行分工,女生对于男生的物质要求往往会降低。
可目前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形式依然是主流的分工方式。事实上,这与原始社会中的家庭分工依然是保持一致的。
女性在“守巢”的过程中,物质基础是保障自己和子女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物质缺乏的巢穴,就是危机四伏的一种表现。
有人把女生的择偶过程中对待物质的态度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学生时期,一般不会太在意物质,主要看感觉;
第二个阶段:刚进社会,大部分都不会太在意物质,主要看有没有上进心,有没有发展潜力;
第三个阶段: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大部分会很在意物质,因为需要面对现实了。
这三个阶段,就是一个从“不物质”走向“物质”的过程。
在学生时期,经济还可以依赖于父母,选择男朋友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重点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很多人会说,学生时期的恋爱很单纯。因为彼此还不需要独立的去解决生活上的很多问题,自然顾虑也就少了。
在刚踏入社会后,在一定时间内,工作会成为生活的重心。这个时候,大部分也还不着急考虑结婚的问题,也有足够的时间在相处中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能力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因素,在经济条件上,主要考虑的还是对方是否具有足够的经济潜力。
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结婚的压力很有可能就会变大。首先来自家属的压力会增加,其次女性生育的年龄也有所限制,由于时间紧迫,考核的时间变短了,那么目前的经济状况,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最重要的考核因素。
而有些女生,在学生时期就很物质的原因,往往在于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过早的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经济上的依靠。心理学家DavidJ.Bredehoft2019年的一篇文章指出,过度溺爱是让孩子形成物质主义的重要原因。它会让孩子们更加关注外部目标而不是内部目标。
实际上,女生的“物质”也是成熟的一种表现。因为成熟,就意味着在原有的家庭关系中独立出来,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的家庭关系。
与伴侣建立家庭,物质基础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建立健康的物质观,是一个女性走向成熟需要面对的一个主题。
而如何在家庭问题上达成平衡,这是双方需要在相处和沟通之中形成的一种默契。


很多男生可能会感慨,很希望能够找一个“不物质”的女生当女朋友。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点“物质主义”。
我承认我特爱钱,我很物质。你不物质吗,可不可以都送给我?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幸福的人往往是那些按照自己核心价值观在花钱的人。而不健康的物质观,则是把消费凌驾于自己的内在价值之上。
那么如何识别鉴别正确和不正确的物质观?
1990年《消费者研究》杂志首次提出了四个主题:
研究者认为,“物质主义”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普遍现象。区别在于强弱的不同。
TimKasser在《物质主义的高昂代价》一书中指出,关注外在目标(财富、荣耀、个人形象等)高于内在目标(亲密关系、个人成长、人生价值等)的人,会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缺乏自尊等)。
人们越物质,就会越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态度。
完全不物质,也是一种不正确的物质观。如果你想要找一个生活在童话中的公主,那么要问问自己是否能够提供一个童话故事中的生活环境。
极端的物质主义,也是我们应该避免的。心理学家卡罗尔通过对1310对已婚夫妇进行调查发现,物质主义越高,婚姻的满意度就越低。
很多女生表示,自己的精神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希望能够从物质上获得一些补偿性的满足。
卡罗尔表示,在婚姻关系中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来维系和加强彼此间的情感联系,是对降低物质主义有所帮助的。
物质需求的增加,往往是一种情感上缺乏联结感的表现。
情感上找不到联结,那么物质上的联结就是规避关系破裂的一种方式。
如果希望伴侣不那么物质,那么就更多在彼此的精神世界中建立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