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自己的故事,撕开了伪装的美好
原标题:他用自己的故事,撕开了伪装的美好
大家没有注意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导演,相继推出了半自传体的电影。
例如威尼斯金狮奖电影《罗马》,是阿方索卡隆导演的童年故事。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米纳里》来源于李以撒郑导演的家庭故事。
还有今天要讲的这部金棕榈提名电影。同样是导演的半自传作品——《世界末日》。

本片的导演詹姆斯格雷是学院派,虽然作品不多,但受到大多数影评人的欢迎。
处女作《小奥德萨》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影片奖,此后又以《家族情仇》《我们拥有夜晚》0《两个情人》四次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与他合作的演员有蒂姆罗斯、华金凤凰、布拉德皮特等家喻户晓的好莱坞一线演员。
这次的《移民》阵容也非常强大,安妮海瑟薇、杰里米斯特朗、安东尼霍普金斯、洁西卡查斯丁……

顺便说一下,詹姆斯格雷不是大制片厂喜欢的商业导演,而是坚持自我表现的独立导演。此前的作品展开了很多围绕纽约犹太家庭的故事,虽然看起来像是在保护自己的“舒适圈”,但每次都能引起很多关注。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这几年,他把自己的童年生活写成《世界末日》。
电影主人公保罗格拉夫出生在纽约皇后区的一个中产家庭,从小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在家任性,在学校散漫。

六年级刚开始,保罗给新老师画了恶搞漫画。老师的姓像“火鸡”一样谐音,被老师罚了。
班里有留级的捣乱分子乔纳森,同样因扰乱课堂秩序而被罚,两人很快就“气味相投”地成为了朋友。

每次上学,两个伙伴都会绞尽脑汁成为鹤立鸡群的人。游学旅行中,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离队玩耍,或者在厕所里抽烟。

保罗的这种不良成绩震惊了学校领导,不让父母说,也影响了妈妈竞选学校董事会的资格。
妈妈警告保罗不要再和乔纳森交往了,但他偏偏左耳进,右耳出。

其实,保罗认为乔纳森是最了解自己的朋友。
保罗喜欢艺术,有绘画天分,参观绘画大师的展览,可以大致模仿大师的笔调。
当老师鄙视他的临摹时,乔纳森反而维护和鼓励了保罗对艺术的热情。
由此,保罗立志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
但是父母和哥哥听了他的意愿,并没有给他泼冷水,为什么呢,因为——艺术家赚不到大钱,不得不从事赚钱的行业。
乔纳森也不是无学无术的。他有成为宇航员的梦想。
但是在公立学校,学生能得到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乔纳森在老师眼里,即使有时不是他的错,也甩不掉捣乱分子的锅。
可以说,与大志共命运的意气风发使两人的伙伴合二为一。
但在请学校领导找家长后,保罗的父母决定让他转学到哥哥读的私立学校,学费由爷爷奶奶资助。
这所学校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上学必须按规定穿像样的校服,学生人均家庭环境优越,最有名的毕业生是长期资助学校的扑克家。
面对新的环境,保罗无所适从,除了每班上课、画画外,没怎么交到新朋友。
我和乔纳森约好在户外见面,但是隔着篱笆说话的场面,被其他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保罗只能考虑朋友的感受,委婉地结束了见面。
保罗把在新学校遇到的困难告诉了祖父。祖父教了他要保护自己的朋友。下次被人说黑人孩子的坏话,必须马上反驳回去。
这话一眨眼就解开了保罗的心结,但不幸的是,这是保罗最后一次和祖父说话,不久祖父就病故了。
从那以后,保罗一整天都在发呆。
有一次,他听到父亲对母亲说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想到要成为一名艺术家的天方夜谭,就一口气和乔纳森离家出走。
为了筹集旅费,他们俩打算合作潜入保罗的学校,偷走昂贵的计算机,拿到当铺当旅费。
没想到当铺的老板当场报警,两人都被警察局逮捕了。保罗想起了祖父临终前的话,主动向警察坦白了自己是主犯。
但是,当保罗认为自己要被送进少年院时,警察释放了他,盗窃罪由乔纳森一人承担。
原来,父亲来警察局了解情况时,警察才发现自己是多年前的维修雇主,为了表示对父亲免费维修的感谢,警察决定让保罗上马。
之后,保罗再也没有见到乔纳森,他听从父亲的话,彻底改编了过去,迎来了全新的学校生活……
从情节上看,《世界末日》是一部非常个性化的日记,记录下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时光,剧情平淡,也没有太多激烈的矛盾。
但是仔细想想,导演实际上在日常的细节中隐藏了各种尖锐的问题。他最擅长的是通过犹太家庭故事撕裂美国社会的伪装之美。
保罗任性叛逆的根源之一来源于家庭教育。
作为移民的后代,家族长辈永远忘不了在美国遇到的不公正待遇。
祖父年轻的时候,因为一见钟情的犹太人的姓,在大学面试中多次被拒绝。之后,通过努力和努力进入中产阶级,让家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他要用这个故事教育不想转学到私立学校的保罗,牢牢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因为只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考上了大学,人生才不会像前辈们那样痛苦。
来自工人家庭的父亲,也是在不公平的待遇中长大的犹太一代。家人把姓从“格雷泽斯坦”改为“格拉茨”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在父亲看来,“出人头地”才是保罗那一代人肩负的家庭重任,但却妨碍了他有限的教育理念,只能用家庭暴力,让叛逆的保罗改邪归正。
但不论是外公的言传身教,还是父亲的拳打脚踢,保罗依旧对大人们描述的世界一知半解,直到他认识了乔纳森。
片中有一个情节,两个小伙伴坐地铁回家,乔纳森给保罗展示自己收藏的NASA纪念徽章,立志长大也要做一名宇航员。
而此时,车厢里还有两个非洲裔青年盯着他们,其中一个气势汹汹地警告乔纳森,无论如何NASA也不会要黑人。
这种警告仅仅是乔纳森生活的冰山一角,他受够了旁人对自己的指指点点,但实际上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奶奶因为病重被送入老人院,而自己即将被送进寄养家庭。
也正是因为显而易见的肤色,乔纳森在老师、警察面前,总是被视为众矢之的、害群之马、替罪羔羊。
这时,保罗忽然回想起大人们话中的潜台词——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不公平,起初你会愤怒,对弱者产生同理心,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无法改变这一切,生活依旧在继续,最终萌生出微妙的感激之情,庆幸自己并不是那个“弱者”。
保罗以为逃离这个家,就能甩开大人们的约束,拥抱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但他不知道家庭之外的世界,拥有同样价值观的大人,构成了美国社会的大多数。
影片最有深意的部分是片名“世界末日”(ArmageddonTime),这个词之所以成为导演童年的主题,很大部分原因来自当时正在竞选总统的里根,他总是以此推崇新保守主义。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时间节点,其实构成了整个故事的底色,在导演看来,“世界末日”就是他这一代移民后代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文化创伤。
影片结尾,喊着“让我们把美国变得伟大”的里根,取得了决定性的选票,但围坐在电视机前的家人们却十分不满,妈妈甚至悲观地说“迟早会爆发核战争”。
这是故事里的人对未来的一次预言,也是故事外的人过去的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