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故事原型扎心,比电影更“暗黑”,或许这才是现实
原标题:《我的姐姐》故事原型扎心,比电影更“暗黑”,或许这才是现实
01.
电影《我的姐姐》未上映即引发关注,我和众多网友一样,期待这部直指女性困境的作品能够拍出不一样的女性。不过,电影上映没多久,就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争议来源于电影的结局。
故事的剧情很简单:
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姐姐安然从小不被宠爱,长期跟着姑妈生活,父亲为了生儿子让她装残疾人骗二胎资格。她读大学时父母终于如愿以偿生了儿子,安然因此跟父母断了关系,自己赚钱读书,期待有一天离开熟悉的城市,逃离原生家庭。但是父母的意外离世,六岁的弟弟成了安然的累赘,在养弟弟和追求理想之间,安然陷入了两难境地。
所有的亲戚都觉得安然应该养弟弟,因为她是姐姐,长姐如母。安然的反抗无比激烈,她不想因为弟弟耽误自己的前程,决定给弟弟找收养家庭。
把弟弟送走的那一刻,安然心里有难过,也有压力释然后的轻松,但是,结局却又出现转变。
安然没有签那份跟弟弟断绝关系、永不再见他的协议,而是做了一番心理斗争后,拉着弟弟走了。

这个结局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
很长时间以来,不少影视剧打着“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旗号,最终的结局却都落于窠臼,被压榨或者被牺牲的女性,除了与原生家庭和解,似乎无其他路可走。
而《我的姐姐》的结局,似乎也指向了这一点:姐姐放弃送养弟弟,与原生家庭和解,自我为亲情让路。
尽管电影的导演和编剧都表示:这是一个时尚式的结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不想指导任何人的生活。
但是,电影透露出“政治正确”的圆满结局,依然引起了很多观众的不满,姐姐拉着弟弟的手跑出领养者的家庭,会跑到哪里?很明显与前半部分姐姐激烈的反抗相矛盾,难道就因为弟弟可爱、懂事,姐姐就心软了,要放弃自己的前程去养弟弟吗?

有网友评价这是打着女性角色的旗号,催眠女性继续扶弟。

我理解部分网友的愤慨,但是话说回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姐姐对弟弟到底有没有责任?是否应该把弟弟送走?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五条这么写:
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去世或者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扶养的义务。
所以,从法律的角度看,电影里的姐姐对未成年弟弟是有扶养义务的,第一姐姐成年,第二姐姐有负担能力。
可是站在女性的角度,我不希望安然承担这个责任。
养弟弟要付出的何止是物质,更多的是未来。如果养了弟弟,她的学业怎么办?她的婚姻怎么办?想结婚的时候,男方的家庭真的不会介意一个带着“拖油瓶”的妻子吗?
可是,不养弟弟,是需要“铁石心肠”的。
这部电影故事原型里的姐姐,就尤为“铁石心肠”,也更“暗黑”,原型里的弟弟被送养,姐弟俩断绝关系,和电影的结局相比很扎心,或许这才是现实吧。

02.
故事原型据说来源于天涯论坛上的一个帖子,一位25岁的女孩发帖说,父母去世后,她把两岁的弟弟抱养了出去,她自己卖了房子,在大城市买了房子,结婚生子,家庭美满幸福。
通过女孩的讲述,可以看出女孩对这个小自己二十多岁的弟弟是带着怨气和恨意的。
女孩21岁那年,她父母因为寂寞想给她生个弟弟,当了21年独生女的她非常反对,甚至用有他没我有我没他这样的话来威胁父母。
她父母以为她只是小孩子闹脾气,在她的反对声中生了孩子。
而她,从此与父母彻底决裂。
在女孩看来,有了儿子父母也可以当她这个女儿可有可无。但是她父母当年闹分手,母亲怕财产分割不清楚,把房子转到了女孩名下,有了弟弟后婚是不想离了,女儿要决裂也行,房子得还给他们。
女孩名下有两套房子,那套大的是她爷爷临终之时留给她的,小的就是母亲转到她名下的那套。

一开始,父母为了要房子跟她打亲情牌,后来发现亲情牌没用,便开始发动家里的亲戚游说她,从让她还两套房子到要求她把那套小的还给他们也行。
但女孩都不为之所动,两套房子的租金都给父母,但是名字不可能换成他们的。她父母为了要房子去她的公司闹过,为了躲避他们,女孩换了工作单位、换了手机号。
女孩原本想的是,父母有生之年房子她不会去住也不会卖,收的房租全给父母,但是绝对不会把房子给弟弟。
女孩工作没几个月,接到父母出事的电话,火速赶回家处理父母的后事,接着就是关于幼弟的抚养问题,亲戚们都觉得女孩应该养弟弟,女孩坚决要把弟弟送走。
弟弟像踢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姑妈抱回去两天,舅舅抱回去两天,最后都被送回来,要求女孩尽到抚养的责任。
闹到最后,弟弟被送养,女孩主动跟弟弟断绝关系,卖了手里的两套房子,女孩说:“如果选了他,就毁了我自己的一生。”

在这个帖子的回复里,有人说女孩太绝情太铁石心肠,有人质疑有负担能力的姐姐不想养未成年的弟弟,难道不违法吗?
女孩说她咨询过律师,才敢不养。
但如果当时女孩的亲属真的诉诸法律,感觉女孩极有可能会败诉,或许她是钻了没有人去告她的空子。

03.
还记得那个22岁姐姐拒绝抚养2岁弟弟,被父母告上法庭,父母胜诉,法院判姐姐要养弟弟的新闻吗?新闻里的父母没有经济能力,身体条件也养不了孩子,相当于没有负担能力,姐姐不想养法律不允许。
所以,电影《我的姐姐》的结局,如果按照现实发展的话,姐姐不想养是很有可能的,和解基本上不可能,更不可能因为弟弟的懂事可爱就心软。
要么是姐姐被告上法庭,法院判姐姐不得不养,要么是姐姐钻了法律的空子,逃脱了责任。
不管怎样,现实版的结局都要比电影版的更残忍或者更暗黑。
故事原型里的姐姐的确够铁石心肠,她对弟弟的恨意到她发帖子时都未消解,她觉得如果不是有了弟弟,她不会跟父母断绝关系,父母不会发生意外,生活中的一切变化,皆是因为弟弟的到来。
女孩的想法或许极端了点,我不做过多的评价。
我很赞同女孩帖子里的一句话,如果父母在她小的时候给她生个弟弟,她或许会很疼他,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感情,但是这个弟弟比她小了二十几岁,她就是接辣眼。
其实,更让她接辣眼的,或许是父母对她的忽视。
就如《我的姐姐》里被忽视的安然,她说:我那么努力生活,是想有一天站在你们面前时,听到你们说我女儿还是不错的。
女儿在意的,不是房产证上写了谁的名字,而是父母的爱能不能多分一点给自己。

父母有没有生二胎的权利?当然有,但是长女二十多岁了,父母想生二胎,该不该尊重长女的意见?该不该想一想两个孩子的未来?
这个事情里,错的不是姐姐也不是弟弟,而是自私的父母。
为了想要儿子生二胎,或者因为寂寞生二胎,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万一父母出了什么意外,幼弟就成了姐姐的负担,谁为姐姐考虑?
原型里的姐姐虽然做法极端,但任何人都没权利站在圣母的角度去指责她自私,因为如果换作你,你或许也会“铁石心肠”。
故事原型和电影,大概就是现实和理想的区别。
如果选择担负起扶养弟弟的责任,就会牺牲一部分自我,学业、婚姻受阻。对于姐姐的“牺牲”,成年后的弟弟是否会感恩姐姐?
如果追寻自我,放弃弟弟,在家本位的社会传统下,姐姐要承受来自亲戚朋友和社会舆论的指责,甚至是来自法律的惩罚。
所以说,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不管姐姐做出哪种选择,都希望她们遵从自己的本心,接纳弟弟或者追寻自我,有得有失,重要的是,女性的选择不再有且只有一种。
今日话题:
你认为现实中的“安然”,会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