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逼死太子刘据的事件,究竟是有意为之,还是受人蛊惑
原标题:汉武帝晚年逼死太子刘据的事件,究竟是有意为之,还是受人蛊惑
有人说,权力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毒品”。任何人只要接触了它,就无法自拔。
有的人可能在沾染一段时间后,会幡然悔悟,但是更多人却会成为权力的附庸、傀儡。你以为你掌控了权力,殊不知是权力在背后“默默”操控你。
究竟是人掌控了权力,还是权力掌控人,谁也无法得出结论。
历朝历代以来,为了权力,即使是兄弟之间、还是父子之间,眼里就没有了什么兄弟之情、父子之情,只剩下权力二字。而且这种为权力争个你死我活的,在皇族里最为常见。兄弟阋墙、父子相杀,这种事在皇族不要太少。
比如西汉时期的汉武帝刘彻和他的儿子太子刘据。
众所周知,在汉武帝晚年,他下了一道有史以来第一道也是唯一一道《罪己诏》,史称“轮台罪己”。其主要内容,是对曾经逼死他的“挚爱”太子刘据后悔不已。究竟怎么一回事?使这对曾经父慈子孝的父子走向对立的局面呢?

黄晓明版的汉武帝
有人说是巫蛊之祸。如果不是汉武帝听信江充谗言,太子刘据也不会被逼到走投无路,最后以兵败自杀结束。但是也有人说,真正对太子刘据不满的,其实是汉武帝本人,甚至于汉武帝一度想要废掉这个太子。而江充只不过是正好摸对了汉武帝的心思,以巫蛊之名,逼迫刘据造反。
不过我想,这只是一场阴谋论罢了。事实上当时的汉武帝已经年过六十了,说不准哪一天就驾崩了,他没必要多此一举,以这个罪名废掉刘据这个太子,毕竟这个一直不声不响的默默在汉武帝的阴影下笼罩了近四十年的太子,总体上来说,刘据还是可以的。
当然了,也是不容易的。四十年,整整四十年啊!人生有多少个四十年?能够给这么厉害的老爸当了四十年接班人,这忍耐度和能力绝对是杠杠的。因为作为太子的刘据,你既不能表现的特别精明强干,这样他认为你要抢班夺权,但也不能表现的太窝囊,这样他觉得你子不类父,配不上他这位最牛的老爸。

卫太子刘据
总之,这个度不好拿捏。
可是呢,刘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了整整四十年的太子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只不过刘据可能忘了,即使你不犯人,别人依然还是会犯你!
你以为只要你身正不怕影子斜,再加上老爸英明,什么谣言谗言都伤害不了我。
可是刘据不知道权力东西,如果权你不进一尺,别人就进一丈,你退了一步,别人就要将你挤下悬崖!
汉武帝虽然和太子政见不同,性格也迥异,但武帝自己也知道在他这一代其推行扩张的政策是时代要求,而下一任继承者的任务应该是文治养国,所以对太子刘据,武帝也一直都是信任、喜爱、宽容和保护的。
只不过太子的行事触犯了很多武帝体制下的臣子利益,他们当然不希望太子掌权,从中作梗也就在所难免。
巫蛊之祸时武帝年事已高(那时的汉武帝65岁),身体有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判断。

陈宝国版的汉武帝
江充就是利用汉武帝这个弱点,从而上位的。哗众取宠,损人利己,逐渐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其实说白了,江充就是汉武帝身边的一个酷吏,只不过这个酷吏越玩越大,越玩越不知道自己姓啥,最后把矛头指向了当时的太子刘据。
因为一次太子刘据家臣坐着车马在驰道上行走,从而让江充给逮住了,这个江充也是个“愣”主儿,明知道刘据是太子,未来的大汉皇帝,非要把这件事情告诉汉武帝,以此得到汉武帝的喜欢。殊不知这样,江充和刘据就彻底走向了对立面。
其实刘据也是的,对江充这个人,你一定要先斩后奏。如果你不杀鸡,将越来越多的猴子们就会上蹿下跳。
因为得罪了太子,江充深知如果哪天汉武帝驾崩了,刘据登基之日,也就是他江充必死之时。所以利用“巫蛊"的整风运动,抓紧送太子上路,保自己的平安。
不过在在巫蛊之祸发生的整个过程中,汉武帝并没有偏听偏信,他已经尽可能的做到兼听则明了。
在巫蛊之祸正式爆发之时,太子刘据起兵杀死江充后,又调动军队据守长安。于是宦官苏文逃往甘泉宫,到汉武帝面前诬陷太子刘据谋反。可是汉武帝起初并不相信,他认为太子是被江充吓坏了,才会产生过激行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可见武帝对于自己的儿子,还是非常了解的。

江充
可是谁能知道汉武帝派去宣召太子的使节,居然不敢前去宣召,只在长安城外绕了一圈,就跟武帝谎称太子真的谋反了。再加上接替公孙贺出任丞相的刘屈氂,也误以为太子谋反了。从而汉武帝这次相信他的儿子谋反了。
不过在太子刘据兵败出逃后,汉武帝也逐渐醒悟过来,虽然他老了,但不傻。只不过并没有公开颁布赦令,估计他也是想把刘据带回来,可没想到太子被逼自杀,想必当时他一定是很后悔的。
所以在第二年,以谋立昌邑王之事的罪名将丞相刘屈氂腰斩,这难保其中不是怀着对巫蛊一事刘屈氂作为的怨恨。不仅如此,还修建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寄托悲哀的思子之情。
可见太子刘据的死,对于汉武帝来说,更多的是一场意外。一朝天子一朝臣,汉武帝身边的酷吏们自然要为自己日后打算,所以他们用了曾经排除异己的手段,借汉武帝的手,“除掉了”太子刘据。当然这些酷吏,最终也没好下场,通通为死去的太子陪葬了。
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知兴替,它不仅能反映社会,还能警示社会。乍一看去,历史就像账本那样凌乱,但整顺起来,思路还会很清晰,那就看你如何去解读历史、体会历史了。
多读点历史,多读点史记,还是有作用的。虽然原版有些晦涩难懂。但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套白话文翻译的《史记》,有厚厚四大本,仅需48元,还包邮。是不是很划算?

《史记》
#618好物趋势#
#文史好物大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