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十五载 与国同行》导演手记
原标题:《百十五载与国同行》导演手记
节目介绍
同心同舟,助人为乐,济济天下。自1907年建校以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已经深深铭刻在同济的基因上。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同济大学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推出的系列纪录片《百十五载与国同行》正在记录文学人文频道热播。
从历史中寻找同济基因
导演|陈秀君
我负责第一集《东方朝阳》和第二集《旭日初升》。虽然这个系列的音量不大,每集只有8分钟,但第一集要讲述的历史包括了从成立到上海解放40多年的时间跨度,在筛选题材故事时,有时候很难抉择。无论是早期医学、工科建校特色,还是红色思潮下同济学子的进步理念和行动,抑或是抗日战争期间同济西迁的艰苦岁月,抑或是1949年学校接收后的全面新生……每个阶段都有许多精彩故事,但篇幅有限

监督组和同济大学不断沟通。在拍摄过程中,学校史馆的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她多次一起整理校史素材,帮我挑选了几个重要事件和人物。我从讲纪录片故事的角度筛选,终于一步步理清思路,打造了第一集的骨架。片名《东方朝阳》的真正核心——《朝阳》不仅是同济初期的革命家,后来也相继继位

比起第一集和史料打交道,第二集更多的是谈论学部的调整。我们拍摄了一位专程从武汉来到同济档案馆找资料的老先生。他父亲当时是同济医学院的教授,50年代本科调整时举家迁往武汉。老先生出生于武汉,父辈对同济医学院的往事耳熟能详,后来,他开始整理、收集医学院迁往武汉后的史料。老师曾说:“本来就是同根的学生,很难一笔写两个人的同济”,但对他或他的父亲们来说,同济大学是他们的根。
1952年,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本科调整。同济机械、电机、造船、水利、数理等优势学科全部调用;此外,包括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建筑集团等在内的华东十多所学校的土木建筑专家也被纳入同济。

2话加起来虽然只有16分钟,但却让我感受到了繁荣的同济力量。总是向上看,充满生命力。校长夏坚白老师在1949年的交接仪式上,对同济的学生寄予了以下的期待。“接下来,我们医学院的学生要去偏僻的地方,工程师们要在翻山越水的事上为新中国建设而奋斗,科学家们要为大众的需要而工作!”70多年后的今天,尽管这句话仍令人振奋,但同济大学也始终履行着他们的使命,步伐从未停歇。

时代巨轮乘风以同济之翼奋进
导演|陈阳
我负责第三集《继往开来》和第四集《乘风破浪》,和摄制组一起解除这段美好的回忆。第三集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恢复对外关系、以德语为教学内容、从以土木为中心的单科大学向以理工为中心的多科性大学”的“两个转变”应运而生并实施。从当初的策划中,我们和同济大学的学校史馆、学校档案馆紧密合作,看到了很多非常珍贵的照片、档案、会议记录等。能感受到文献中的文字和句子,那一代知识分子怀抱着国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祖国早日富强、发展。

很遗憾,由于片长的关系,必须删除一部分内容。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同济大学“两个转变”后,学校德语教学师资短缺,而同济大学由于德语教学的“灯塔效应”,录取后从全国各地吸引了很多优秀的德语人才。他们是从其他高校、政府部门、企业来同济的,放弃了原单位的优厚待遇和行政水平,大家都有一股热火朝天、要事业的拼搏精神。正是他们的奉献推动了同济大学的快速发展。
拍摄第四集内容时,我们摄制组前往北京,采访了同济大学前校长吴启迪。出发前,我们从文字资料中了解到,吴校长早年留学瑞士,是一位科研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同时在教育事业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知识、能力、人格”,并将其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三大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