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昭著”的四个历史人物,却被影视剧洗白,反而成了大好人?
原标题:“臭名昭著”的四个历史人物,却被影视剧洗白,反而成了大好人?
在电视节目狂野成长的今天,各种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剧也在银幕上层出不穷。
相信大家也会对这样一部令人欣喜的历史影视剧非常感兴趣,不仅能满足视觉需求,还能让观众了解历史知识。
但是,有没有发现一些影视剧在描写历史人物时存在演员个人感情、对史料误读等现象,导致所再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与历史真实面貌有出入?
今天在这里讲历史上臭名昭着的四个历史人物,没想到在今天的电影里成了“正派人物”。请仔细品尝。

难以接受前线的苅八子苅八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明确记载为“太后”的女性,作为楚国人却以秦太后而闻名,其背后有什么样的传说呢?
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孙俪饰演的芈月偏向于改变形象,饰演果敢、刚强、政治色彩浓厚的女性。
但是历史上,芈八子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秦武王举鼎而死,芈八子所生嬴登王位,即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很时尚,很年幼,所以生母的地位也提高了,一度主持朝政。

但是芈八子作为一介女流,在哪里通晓治国理政的权谋呢?有些行为差点害了秦国。
例如,韩国被楚国攻击,向秦国求助,芈八子没想到楚是自己的祖国,帮助韩国工人却以伤害财产得不到好处为由拒绝了。
所幸秦昭襄王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认为秦国和韩国是唇枪舌剑的关系,赶紧下令出兵援助韩国。
后来,芈八子用自己老家的人和身边的亲贵来主持朝政,一时虚构秦昭襄王的权力,使秦民只知“太后党”而不知秦王。
此后,在大臣范雎的建议下,秦昭襄王将宣太后等人逐出权力中心,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不得不说,即使宣太后在义渠攻略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秦国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但在蚕食秦王权力、个人作风混乱等问题上,为后人所不齿。

临朝制的陆贞2013年登上银幕的《陆贞传奇》可以说是历史剧的典范。饰演陆贞的赵丽颖凭借出色的演技和超高的人气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
全剧以北齐宫廷为背景,年仅18岁的陆贞避开继母的迫害进入宫廷。
之后,陆贞阴错误地与皇族高湛火花四溅。而直到最后仍不谦虚的陆贞凭借顽强的意志力,不仅掌握了一套巧妙的技巧,还帮助高湛粉碎了外戚家族的夺权阴谋,最终高湛顺利继位。
遗憾的是,陆贞最终只能和高湛保持名义上的夫妻关系。高湛死后,陆贞辅佐幼帝,成为名副其实的女宰相。

剧中陆贞凭借坚韧的个人魅力实现了“反扑”,可以说是古装剧杜拉拉,但具有一定史学素养的观众也意识到陆贞实是以陆令萱为原型描写的。
但历史上陆令萱的个人性格与剧中的陆贞大不相同。
陆令萱先是因为丈夫谋反计划破裂而受到牵连,被迫入宫为奴,后来成为高湛的儿子高纬的保姆。
接着高湛继承帝位,立高纬为太子,陆令萱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为了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陆令萱不仅把宝押在高纬身上,教他诗书礼仪,还“私藏”,自觉地训练高纬听天由命。

高湛见的儿子在陆令萱的抚养下非常懂事,于是册封陆令萱为郡君(古代荣誉称号,一般用来夸奖宗室女子),予以表彰。
最后高纬即位,看清时势的陆令萱战胜了皇帝的生母胡太后。
此后,得势的陆令萱肆无忌惮地在皇帝身边安插党羽,严密监视,并对朝中大臣展开了党争,使整个朝廷陷入混乱。而且,曾经将权力倾向于执政党和在野党,左右了政事。
但风雨飘摇的北齐政权在北周的攻击下不堪一击,随着儿子的投降,陆令萱不得不在骂声中自杀道歉。
《陆贞传奇》的编剧解释说,这部作品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它只是一个传奇故事,但在角色和情节塑造上的雷同总会让观众联想到。

虽然有不少描写杀麻女皇等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影视作品,但我认为这些作品在帝王之前的宫斗戏画的渲染上占有很大的分量。
与此同时,对于武氏称帝后的一系列政治行为,大都选择回避,有“光天化日之下”之嫌。
然而,真实的武则天却生活在充满争议的人物深宫闲中侍奉二主,成了其最传奇色彩的往事。

成为高宗皇后是武曌的转折点。高宗体弱多病,她也能堂堂正正地参与政事,同样为后来自立称帝奠定了基础。
在政变中夺取李唐王室江山的武曌,在武氏统治期间推荐农桑,虽然稳定了边境,但并没有停止警戒。
但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量采用酷吏罗织的罪名,大量清洗与李先生亲近的官员,一时间冤案层出不穷,导致执政党和在野党都自取灭亡。
于是,武氏的子弟在朝廷上耀武扬威,进而招致了自己的失道寡助。

公元705年“神龙政变”爆发,武则天政权被推翻,李唐王室复活,一代女皇被拉下神坛。
更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的陵墓还未挖掘出来,只剩下一块无字碑供后人评鉴。
当然,武则天在今天看来的确是“女中豪杰”,但置身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其舞弊行为不仅营造了一种阴惨不忍睹的氛围,而且使父权社会支离破碎。
因此,武则天当时被视为“罪人”的感情色彩更加浓厚,对她的评价至今仍未定论。
备受争议的李中堂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晚清中兴的名臣。也有人痛斥卖国贼、大贪官。
作为社会评价两极分化的人物,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有失公允。例如,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李鸿章被编剧塑造得太大了。
剧中的李鸿章不仅有政治远见,而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与国家大事息息相关。同样还是一个饱含人生哲理的老者,与晚辈后生进行中西思想上的切磋交锋,更是在荧幕上金句频出,可以说是个不容置喙的正派人物。
但真实的李鸿章却是一辈子活在众多标签之下,顶着民族罪人和洋务先驱等头衔伴随其生命之始终。
一个劲的吹捧或诋毁都难以公允地概括明白他的所作所为,而部分影视剧竭力将其塑造成为“民族英雄”的伟岸形象那就更为牵强了。
虽然这个大清国的“裱糊匠”在促成了洋务运动,但是他无法跳出封建士大夫的时代局限性,因此难以掩盖其一些卖国求荣、损公肥私的污点。
结语我们作为历史评价的主体,常常会受制于一些客观条件,因此不能科学地评价一些历史人物。
同样地,影视剧也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历史剧,其中的主观性亦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一来也就造就了在历史人物的塑造、评价上可能会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