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尚品三国:1东汉的阶级固化,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
原标题:富尚品三国:1东汉的阶级固化,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
东汉时社会上还没有印刷术,知识的传播途径只能靠一笔一字去抄写书籍。纸虽然被蔡伦造出来了,但也是当时社会上昂贵的奢侈品,成语洛阳纸贵,是三国归晋后的西晋时出现的,东汉早都已经亡了,可见那时候纸张的稀缺,一般家庭是用不起纸的,所以穷人家的孩子很难有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知识成了少数有钱的地主富豪家才能学习的奢侈品,所以东汉官员的选任范围其实比较窄,普遍是在地主富豪家这个“小圈子”里选择候补官员,我们也不能想象国家官员由一群文盲或半文盲组成。


(科技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东汉最常见、最普遍当官的途径是察举,其次是征辟。察举,是地方的州郡长官奉朝廷的旨意定期考察治下辖区中的人才并推荐给朝廷,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最常见的察举科目是举孝廉就是有孝行又廉洁奉公的人,为郡举,其次是举茂才,被举者多为州府郡县里的下级官吏,为州举,启用后多为县长、县令;还有的比如精通法律的“举明法”,公正无私的“举贤良方正”,选拔军事人才的举“勇猛知兵法”等等。
征辟也是东汉时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征辟分征召与辟除,征召是皇帝直接在全国征用人才为官,辟除是中央三公九卿或地方州郡长官自行选用人才来做自己的幕僚进入仕途,比如司马朗、司马懿兄弟就是被曹操辟为属吏而进入官场的。
被察举或征辟进入仕途的,一般都是通晓儒家经学的知识分子,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产物,不过,也有例外的,比如察举有一科是举“勇猛知兵法”者,用以选拔军事人才。
察举、辟除都是由上而下选拔人才做官的,高官享有话语权,官二代、官三代也就有明显高出同龄人的“曝光度”。加之每一位举荐者与被举荐者存在类似师生的关系,使得举主与被举者形成某种从属关系,没有人家当初的赏识、推荐,哪有你今天做官威风的时候?尤其是辟除制下,被辟除者直接成为辟除者的属官,公卿守相与其属吏更容易形成政治上类似“君臣”的从属关系,也就是东汉时盛行的二重君主观,就是除了京城龙椅上坐的皇帝外,举主和被举者也构成另一层君臣关系,其门生故吏以效忠举主、府主为重,轻视、甚至不顾朝廷之命越发普遍。
门生故吏为死去的举主守“三年之丧”,这一儒家最高规格丧礼者比比皆是,“三年之丧”都守了,举荐恩师故主的后辈“报恩”就更是举手之劳,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效应,今天你扶持我做官,明天我扶持你家的子孙做官,后天你家的子孙又扶持我的子孙做官,我们相亲相爱,形成一个封闭做官的小圈子。长此以往,一个个家族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一个个家族成员,接连几代人出任三公九卿,世代二千石高官成为帝国官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甚至还出现了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这样的庞然大物.
察举制、辟除制在东汉后期实际已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公卿大族维护、发展自家势力,特权的工具。选官权和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吏,基本都被大大小小的世家名门瓜分。
既然大家都是在官场这一圈子里混的,那互相联个姻,结个婚,更是正常的,门当户对吗?曹操死前一百多天杀死的杨修就是弘农杨氏、汝南袁氏两大豪门世家联姻的产物。
通过血缘、姻亲、门生故吏、乡里乡亲,种种关系网形成一个个从中央到地方,关系错综复杂,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影响后世几百年的门阀政治已初露端倪。

当然我不是说,这些官n代之所以能做官就是因为有一个好父亲、好祖宗,他们的道德才能都是靠吹出来的,更不是说,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他们有个好爹,好祖宗。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他们有良好的出身,优越的成长条件,自幼耳濡目染使他们更容易培养出远大的抱负、理想,优秀的军政才能。
豪门大族变相垄断帝国官场的趋势发展下去,自然会让社会越发两级分化,也就是现在网上热议的阶级固化。
阶级固化,穷人家们不用说自然是一脸的仇官、仇富的苦大仇深样,自家的上升空间完全被堵死了。
而高坐龙椅之上的皇帝们对豪门大族变相的垄断帝国官场也是非常的讨厌、捉急。因为,这样长此以往,帝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军事、政治、经济资源都被这些豪门大族逐一把持,豪门大族子弟之所以生下来就拥有高人一等的政治、经济地位,这一切不是源于皇帝的赐予、任命,仅仅是因为他们出生高贵。
此消彼涨下皇帝的权力基础就会慢慢被豪门大族们削弱,被架空,皇帝与豪门大族们博弈的时候会越发感到力不从心,皇帝的权力被臣子联手架空,甚至被改朝换代也不是没有可能,比如后面的司马家就是这么取代曹魏帝国的。
皇帝之所以能高高在上,首先是因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真理,皇帝控制得住军队,其次是因为皇帝一句话可以决定官员的升降沉浮,如果谁能当官,谁能升官,就由出身血统决定,就由官员们互相吹捧、推荐说了算,皇帝还拿什么管得住这些官员?
当某一天,皇帝想降一个人的官、撤一个人的职时,大家异口同声说,这个人血统高贵,皇上你千万不能撤他的官职;或是大家都异口同声说,这个人才能、道德那是当世第一流的,皇上你万万不能撤他的官;总而言之,如果你皇帝撤了他的官、降了他的职,那皇上你就是传说中的昏君,桀纣,国将不国。这样长久下去,皇帝还靠什么控制手下的官员?
当皇帝控制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越来越少,豪门大族控制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越来越多,皇帝再想让臣子忠于他,那就越来越难了。
人的忠心、道德其实都是靠不住的。不排除会有凤毛麟角的忠臣义士者会为皇帝抛头颅洒热血,但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忠于皇帝,仅仅是源于利害关系,是皇帝有实力;如果皇帝缺乏控制臣子的力量、实力,那臣子自然也不会把皇帝当回事了,谁又真把汉献帝,光绪皇帝当一回事。
皇帝为了能继续有效控制帝国,只有发展皇帝自己的实力,维持皇帝的实力优势;才能让皇帝继续驾驭东汉帝国这艘大船。

(这龙椅可不好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