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理性的“投资”人!
作者 :正文注明 2023-02-01 06:43:30 围观 : 次 评论
来源:圆方你怎么

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昨天的文章《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胡鑫宇”》,我提到,和“胡鑫宇”事件相比,现在大量的,普遍的中小学生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国一年超过五万例中小学生因为心理压力过大的自杀事件,才是社会真正应该关注的重点。关于“胡鑫宇”的事件,当然还可以让子弹飞一会,相信在如此高关注度的情况下大概率不会有谁有能力,有胆量去隐瞒。同时现代法医学极为成熟,想要伪装作假可能性基本为0,尤其是“自缢”和“他杀后伪装”这个其实在100年前就已经不太能够隐瞒了……
当然,科学结论是一回事,胡鑫宇家人是否接受是另外一回事,社会公众是否相信又是另外一回事。这其实涉及三个不同的学科,“法医学”“心理学”“舆论学”。而那种“事实”只要清楚,所有问题都会被解决的想法,早在我参加工作三年后就已经不再天真了。这些年,我和身边的朋友接触过一些上访涉诉的案件,怎么说呢,即便一切合规,即便证据确凿,但是仍然有许多“家属”坚决不愿意接受最后的结果;同时即便在人道主义上给与了非常多的帮助,即便占用了很多本不该占用的公共资源,仍然有许多“家属”想尽一切办法通过一系列方式去继续扩大事态。
(多说一句,那种想象某一级政府权利滔天,只手遮天的,的确不了解中国的政治生态,在上下级,班子中,条块间各种博弈下,许多县区一级主官连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上访人员”其实都不太能限制住,更别说什么涉及一个链条的“阴谋论”了)我有时候也在思考,在各种事件中,当事人所追求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更多的经济赔偿?不完全是,很多当事人也没有“狮子大开口”。那是“公道和正义”,也很难说,因为很多时候事实其实挺清楚的。想来,所追求的大概是,“我没有错”这样一个心理自洽的目标。所以,即便“胡鑫宇”事件最后结论清楚,相信依然会有许多人不愿意“接受”最后的结果。一直看我文章的小伙伴或许知道,我本科是在国外读的教育学,一直以来都很关注教育类的问题,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写到过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往往是一些最最基础的品质,决定了一个年轻人的发展和幸福与否。简单说来,大概是两个维度,六个特质,我想把这六个性格称之为“成功性格”。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每一点都和教育有关,但是和很多家长现行的“教育目标”无关。通过最近的一些“事件”,以及和身边许许多多人的沟通,我慢慢认识到一个问题,想让“孩子幸福”,前提是你要把孩子当做是“独立的人”。但是实际上并不是,现在社会,许许多多的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实际上是把孩子,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当做了一种“投资”。前者比较容易识破,虽然可能经常打着一个“传统”,“文化”的外衣,中间相对容易迷惑,因为可以美化成“独立个人选择”,最后大家很难接受,总觉得这就是在为孩子好。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么?并不是,只是很多人在潜意识中间会觉得,“生孩子这个事情”要“算的过来账”。他们不把养育和教育孩子当作人生中一次难得的,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相反,不管是“女孩出嫁要给娘家彩礼”,还是“生孩子养孩子成本太高”,或者是“上了好学校就会有出息”,这些,哪个又不是一个“投资”思维在主导的呢?
既然是“投资”,我们就从“投资”的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现在“青少年”和“中小学生”心理和学业压力如此之大,而“抑郁症”数量逐年增多,自杀人数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
“投资”的关键是什么?大多数人看的是“收益”,而真正的投资人看的则是“风险”。是的,投资的成功与否,从来不在与“收益,”关键在于“风险控制”,而所有的“金融危机”本质都是风险的失控。所有的金融机构,证券,保险,银行。所有的所有核心工作就是“风险控制”,比如之前曾被炮轰为“老年人俱乐部”的“巴塞尔协议”,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强制性监管去克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同时通过一系列拨备措施,完成风险对冲和覆盖。
但是“大部分人”,这里说的是96%以上的“普通投资人”,其实脑海中是没有“风险”这个概念的。他们看的就是“收益”,他们不会去看底层资产健康与否,所以他们会被“P2P”所吸引,他们会沉浸在“虚拟货币”的上涨中,他们被“中奖了”的电信诈骗所诱惑。
“投资”失败的结果,往往是“人还在,钱没了”。但是大部分的“普通投资人”这个时候是不肯接受这个结果的。他们不会思考是自己对于“风险”的不重视,导致了这个结果,他们不会看到之前政府三令五申清退“P2P”和限制“虚拟货币”,以及打击电信诈骗,他们会选择上街维权,要求政府为他们兜底,为他们的“风险投资”承担结果。但是,如果仅仅就是“金钱损失”其实还好,这种“投资”思维一旦用在“子女教育”方面,问题就复杂了。他们总觉得,孩子读书就一定要有好成绩,孩子名校毕业就一定要年薪百万,我从小为孩子付出孩子就必须回报。
事实上,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风险投资”。既然“投资”就一定有“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如果父母愿意接受“风险”那还好。孩子往往感受到的压力比较小,比较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真实情况是,这些父母往往不愿意接受“风险”,不考虑孩子适不适合,不考虑家庭支不支持,不考虑青春期的不确定性。原因只有一个,不愿意接受“投资失败”的可能,不愿意承认自己这个“教育投资”“可能失败”。事实上,如果投资人不肯接受“损失”,所有的风险和压力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会转移到“经营者”也就是孩子身上。而一个青少年,一个中小学生并没有承担这种风险和压力的能力。所以就造成现在看到的,现在“青少年”和“中小学生”心理和学业压力如此之大,而“抑郁症”数量逐年增多,自杀人数不断增加的结果。
即便真的没有办法,还是抱着一个“投资”的心态,也请做一个理性的“投资”人,不要像一个“巨婴”一样,让没有风险承担能力的孩子,去承担那些原本是你应该承担的投资风险。这样的话不是教育,这就是一个不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人的抱怨罢了。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我们每一个家长也应该认真想一想,我们想给孩子怎样的人生。而这个人生,真的是孩子想要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