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向中央要求生活补助,毛泽东:如果能做到这点,可以考虑
文|探古论今人
编辑|探古论今人
或许,张国焘决定脱离共产党时,他的凄惨命运就已经注定。
自追随国民党到台湾起,直到1979年去世,张国焘的后半生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颠沛流离。
背叛共产党
1938年清明节前夕,国共两党决定一起祭扫黄帝陵,张国焘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祭拜。
4月5日,祭拜仪式结束后,张国焘没有立刻回自己的住处,而是去了国民党代表蒋鼎文的房间,直到凌晨两点才离开。
当晚,张国焘向对方表明了脱离共产党的决心。
第二天下午,张国焘支走李凯国,只带着年纪较小的警卫战士张海,借口找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跟蒋鼎文一起去西安。
然而,张国焘到了西安,丝毫没有联系林伯渠的意思,而是在西京招待所和国民党官员密谈了一整天,然后迫切地乘坐火车来到了国民政府当时的大本营武汉。
另一边,周恩来听完李凯国的汇报,紧急赶往武汉,在张国焘入住的大华饭店和他进行了畅谈,希望尽最大的努力挽救他。
只是,张国焘已经打定主意要一条道走到黑,对于周恩来的挽留,他态度强硬至极。
周恩来请他回共产党的办事处住,张国焘语气不善地拒绝道:“不,我就住这里。”
张国焘想见蒋介石,周恩来很客气地问他为什么想见,张国焘仅仅简单说了句“就是想见见”,周恩来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4月13日,张国焘如愿以偿,在武昌见到了蒋介石。他不顾周恩来的态度,对蒋介石说:“兄弟在外,糊涂多年。”
周恩来当即反驳:“你糊涂,我可不糊涂。”
4月14日,天蒙蒙亮,张国焘一大早就起床,声称有要紧事,让张海去看看周恩来起床了没。
周恩来一看到张海就感觉不妙,马上赶到张国焘的房间,果不其然,张国焘溜走了!
4月17日,周恩来再次找到张国焘,苦口婆心劝其回头,张国焘表示需要慎重考虑,过两天再给答复。
其实这只是张国焘的说辞,他早已决定投靠国民党,当天晚上就坐军统的汽车溜走了。
张国焘知道周恩来还会找他,所以离开前在房间留了一张纸条:已决定移居别处。
就这样,张国焘正式投入了国民党的怀抱。只是,现实果真会像他设想的那样发展吗?
被国民党抛弃
蒋介石一开始还把张国焘当个宝,给了他丰厚的待遇,不但有独立的办公室,豪宅和专车也是一应俱全。不过事实证明,张国焘远没有蒋介石想象的那么有价值。
张国焘叛变以后,竭尽全力企图做出点成绩。只可惜他能力有限,几经尝试一无所获,最终黔驴技穷,慢慢地也就被国民党丢在一边了。
1948年,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国民党高层纷纷逃亡台湾。张国焘自知是共产党的叛徒,一旦被抓,必然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在同年冬天,举家迁往台湾。
张国焘到达台北时,空房子几乎已经被先行来到的国民党高层抢占一空,求国民党高层帮忙安排房子,可是他们自顾不暇,根本没心思管张国焘的事儿。
连续奔波数日,张国焘总算租到一栋房子,带着家人在台北住下,妄想再和国民党合作。
张国焘不知道,在国民党眼里他已经是一枚弃子,所以再次合作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一年以后,张国焘的住处被强行征收,只能带着全家老小离开台北,转至香港谋求生路。
刚在香港安置下来,张国焘家里就来了两位第三势力的代表人物——顾孟余、李微尘。
所谓第三势力,其实就是原来国民党“改组派”的一些人,他们在国民党中待不下去,也因为曾经渗透到共产党搞破坏,而被共产党所不容,只能窜到香港苟延残喘。
顾、李两人经常关注国民党高层的情况,清楚张国焘在台北的遭遇,所以张国焘一到香港,他们就来拉张国焘入伙,合创一个杂志以宣扬第三势力的政见。
穷困潦倒的张国焘刚到香港,举目无亲,刚好又会写文章,所以为了养家糊口,即便不认同第三势力的观点,他还是答应了顾、李的请求,同他们一起创办了《中国之声》。
后来,朝鲜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张国焘看准时机,写了一些关于朝鲜战争的文章,投给香港主流刊物。
张国焘曾经是共产党员,对共产党的作战风格很了解,他本人也有过带兵打仗的经历,所以写出的文章往往能预测少量战争走向。
如此一来,他的文章成了广大读者的心头肉。一时间,张国焘在香港刊物界风头无二,各大报刊纷纷上门求稿,水涨船高的稿费帮张国焘一家子的生活红火了起来。
后来,朝鲜战争进入持久战,读者们不再向战争之初那样关注朝鲜战场,张国焘的文章随之无人问津。
再加上此时他已经因意见不合,被赶出了《中国之声》团队,张国焘一家的经济状况再次落入捉襟见肘的境地。
不过,“聪明”的张国焘又找到了新的挣钱方法:炒黄金。
随着朝鲜战争的继续,黄金的价格一路飙升。张国焘看准时机,把变卖全部家产换来的5000美元全部买了黄金。
一开始,黄金的价格还真像他预料的那样,持续走高。张国焘整日看着飙升的金价,幻想着金价涨到一定程度后,把手里的黄金全部变卖,从此过上富裕的生活。
他万万想不到,现实像一柄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他头上,击碎了他的美梦。
朝鲜战争达成了停战协议,黄金价格应声在一夜之间跌至谷底,张国焘慌忙之中将手里的黄金全部抛出,只买了2000美元,心疼的张国焘病了好几天。
没有固定收入,但家人还是得吃饭,没办法,张国焘只能把卖黄金得来的2000美元拿出来暂时支撑一下。
如果不是家里的情况实在困难,张国焘是万万不会动这笔钱的,毕竟全家人花得多挣得少,这点儿钱很快就会花完。
很快,2000美元消耗殆尽,张国焘的老婆杨子烈主动在离家很远的一家商店找了份工作,多少能挣点钱补贴家用。
每天上班都已经够累了,杨子烈为了省钱,上下班都走路,下班路上还要去买菜,然后回家做饭。
有天下班回家的路上,她一不小心踩到一块一刮皮,摔得重伤住院,多亏好心的路人把她送到了医院。
张国焘闻讯赶到医院,医生说需要一大笔手术费,没办法,他只能东拼西凑。
屋漏偏逢连夜雨,张国焘欠了一屁股债才交齐手术费,没想到杨子烈的手术竟然失败了,从此变成了跛子,再也无法工作。
那段时间,张国焘每天一筹莫展,眉毛几乎没展开过,唯一的好消息是,他们全家还能靠大儿子张海威教书挣来的微薄薪水勉强度日。
可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张国焘走投无路之下,想到了伟大领袖。
当时正值中共八大召开,张国焘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宽松了很多,“我毕竟是老资格,想必中共那边至少会养活我。”他心里如此想着。
几经周折,张国焘托人联系上了伟大领袖,说愿意为共产党做点事,希望中央能给予生活补助。
事实上,张国焘是脚踩两艘船,在联系中共中央以前,他早就和美国人搅在了一起。
这一切没有瞒过中央领导人们的眼睛,当时中美关系紧张,不过伟大领袖看张国焘生活困难,还是在简报上写道:
“应劝张国焘割断他同美国人的关系,如果能做到这点,可以考虑给以个人生活方面的补助。”
不过,张国焘还是更喜欢美元,他向美国出卖情报的秘密没有躲过中共的眼睛。
中央屡次派人劝说,张国焘都置若罔闻,他也因此失去了回归大陆的宝贵机会。
寻求中国共产党救济这条路走不通,可生活还得继续,怎么办呢?一门心思与美国人合作。
与美国人合作
张国焘决定和美国堪萨斯大学合作,把自己在共产党那些年的经历写下来,供美国教授们研究中国共产党。
作为回报,这所大学答应每个月给张国焘提供2000港元的“研究费”,这笔钱足够全家在香港过上还不错的日子。
经过四个春去秋来,一部超过1300余页、过百万字的回忆录——《我的回忆》,在张国焘笔下诞生了。
这本回忆录的原稿由美国人拿走,张国焘私下让杨子烈抄的那一份,被《明报月刊》的主编看中,定期连载。《我的回忆》换来的稿费,使张国焘夫妇的生活费暂时有了着落。
张国焘写回忆录时,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杨子烈出身书香门第,她见丈夫整天舞文弄墨,也不甘寂寞,写了一本名为《往事如烟》的回忆录。
临近出版,问题来了,出版商认为杨子烈不如丈夫出名,几乎不会有读者买单。张国焘夫妇商量后,把书名改为《张国焘夫人回忆录》,出版商才答应出版。
1968年,在香港住了20多年后,张国焘携妻子漂洋过海,在美国纽约的次子张湘楚家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不适应那里的生活方式,辗转至加拿大多伦多,投奔小儿子张渝川。
多伦多这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城市,深得张国焘夫妇的喜爱,夫妻二人打算在这儿颐养天年,只可惜天不遂人愿。
葬身加拿大
原本,张国焘夫妇在张渝川家过得轻松惬意,可没过多久,张渝川有了意中人,很快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
女方说张渝川的房子本就不大,若婚后和张国焘夫妇同住一座屋檐下,太过拥挤,不愿和老两口一起生活。
有哪个父母忍心儿女的婚姻大事被自己耽误?没办法,张国焘夫妇只能从小儿子家搬到了加拿大政府创办的免费养老院。
在养老院的日子平平淡淡,张国焘变成了虔诚的基督教徒,整日躲在养老院的小屋内忏悔。
19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震惊全球。
消息传到多伦多,有记者专程前来采访。面对记者,张国焘只说了一句话:“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1977年,张国焘刚过80岁生日,突然中风,一头栽在地上。杨子烈强行压下内心的恐慌,喊来救护车送张国焘到医院抢救。
夫妻俩同舟共济多年,感情很深,救护车上,张国焘轻轻握住妻子的手,嘴巴张张合合,想要说点什么,却发不出声音,只能埋头痛苦。
杨子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反握住丈夫的手,回忆着两人一路走来的种种,同样哭得老泪纵横。
夫妻二人都觉得张国焘挺不过这一次,不过事情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遭,张国焘右手右脚全部瘫痪,杨子烈说:“还好人没死。”
这对夫妇一个瘫痪在床、一个行动不便,之前写回忆录得来的稿费也已经一文不剩。
好在根据加拿大政府规定,张国焘可以住进免费的福利医院,和一位外国老人同住一间狭小的病房,整日躺在病床上。
杨子烈则继续住在原来那家养老院,偶尔拖着年迈的身子到医院看看丈夫,两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彼此人生中最后的慰藉。
不过随着杨子烈的身体日渐衰弱,两个人见面的次数也变得屈指可数。
1979年,多伦多的冬天冷得出奇,鹅毛大雪源源不断地从空中飘落,覆在地上、屋顶,一连下了近半个月,整座城市都隐藏在白雪皑皑中。
对张国焘来说,屋外的白雪不是美景,而是让他无比痛苦的魔鬼。
张国焘住的这家福利医院条件简陋,住满了病人,医生、护士却寥寥无几,外面严寒刺骨,病房内也好不到哪去。
12月3日凌晨,医院的暖气又停了,狂风吹开窗户,卷着雪花掠过张国焘的脸。
他被脸上的点点寒冷冻醒,稍一翻身,薄薄的毯子掉到了床边,艰难地控制羸弱的身体去捡,又一阵风吹过,把毯子吹到了更远的地上。他高呼,也没有得到丝毫回应。
当天早上5点,有人发现张国焘躺在病床旁的地板上,待医护人员赶来,张国焘已经气绝身亡。
1979年12月5日,张国焘被安葬在多伦多的一处公墓,终年82岁。
参考文献
李克农“智”接张国焘 李力
张国焘的最后三十一年 霞飞;党史文苑
逃离陕甘宁边区之后的张国焘 孟半戎;党史纵横
50年代张国焘三次欲回大陆 少华;晚报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