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年轻人如何赶上下一波财富周期,这个其实是一个特别系统的问题,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限于篇幅,今天就先简单说一点,如何选城市。这几年,随着各行各业的竞争到了存量期,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到了无限内卷的地步,在一个行业的爆发期,其实是有大量的机会的。
很多年轻人如果能够踩中赛道,都能够完成层级跃升,比如15年前进入房地产,比如10年前选择移动互联网,比如5年前做直播,其实都有大量的机会。但是当行业进入存量期,就不是这样了,因为行业头部企业或者个人往往是竞争力比较强的,而在存量博弈期,其实头部企业以及个人依然还是在扩张的。但是对于新进入行业的,特别是新进入行业的年轻人,其实是很不友好的。
那么,任何一个城市,想要这个城市的年轻人有快速成长起来的机会,一定是这个城市的产业能够孕育出来“新的,创新的,快速爆发的产业”。而这,就离不开“科创”。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过去十年,特别是过去五年,基本上所有城市都开始建设自己的“科创孵化器”,都开始非常重视“科技型企业”的培育。
但是很多城市花了很大精力,花了很多资源,但是真的能够跑出来的企业却是极其有限,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说“科创”,这里面其实看三个城市,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区别。
分别是“上海”,“深圳”,“香港”。

之所以选这三个城市去做对比,是因为这三个城市都有一些共同点。这三个城市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相关政策以及观念都是比较开放,比较先进的。这三个城市都有着极其发达的“金融业”,都拥有“证券交易所”,金融行业都比较发达。这三个城市都是高度城市化,都市的地区,同时高房价也都是这些城市的共性问题。

关于创新创业,尤其是年轻人的创业,这三个城市却有不一样的“味道”。
说创业,肯定离不开说互联网,离不开科创。到了今天,大家也都明白了,一个城市拥有的互联网巨头越多,平台型企业越多,创新型企业越多,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来说是有莫大的好处的。一是带来了巨额的税收;二是带来了庞大的就业;三是通过产业辐射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
如果今天把这三个城市的“创新型”企业,把这些平台型企业排排队,应该是深圳大于上海,上海大于香港。

深圳就不用过多介绍了,仅仅深圳南山区的粤海街道,面积20.9平方公里,年GDP超4000亿,超过国内80%地级市。做拥112家上市公司。今天重点说说其他两个城市,关于上海,当年是有一个段子的,1999年,马云创建阿里巴巴,当时他信心满满的把公司开到了淮海路。然而,在上海创业马云如履薄冰,他很快发现上海这座城市并不适合他这样的创业型公司,于是他把公司迁回了杭州,再也没选择上海。
过去5年有所改观,一批新的平台企业如拼多多、小红书、B站、喜马拉雅等,都在上海茁壮成长,但是和北京,深圳,杭州相比,上海依然算是第二梯队的。
如果说上海是第二梯队,那么但当我们把眼光放在“香港”的时候,却发现香港基本上没有几个大家叫的出名字的互联网企业,创新型企业,在这个领域是“失语”的。
但其实如果认真分析,香港其实反而是最早对于“互联网”产业下手的。1999年3月3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董建华发表的施政报告指出,香港需要发展资讯科技,以配合一日千里的高科技发展,以及应付本地企业对资讯科技的需求。而那个时候,信息科技产业革命刚刚兴起,纳斯达克已经成就了一批美国科技公司。而国内互联网巨头还都在初创期,这也意味着,香港还有机会。同时,香港很长时间都有些强有力的教育资源和全球视野。香港推出了“数码港”计划。但是,为什么20年后,最有金融资源,最有教育资源的香港却在三个城市中排到最后呢?而当时数码港项目最后变成了变相的“房地产项目”了呢。
其实,关键在于“头部企业家”的不同。一个城市的“头部企业家”构成,决定了这个城市是否会有“创业精神”的结果。
如果一个城市的头部企业家,大部分是60岁以下的第一代创业者,这个时候往往这个城市会充满着“创业精神”。比如1933年的上海,比如1963年的香港,比如1993年的深圳。1933年的上海被称为冒险者的家园,1963年的香港拥有“狮子山精神”,1993年的深圳,每天都在创造奇迹。这当然有时代的原因,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是这些城市承载了这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这些城市中活跃的企业家大多是“第一代的创业者”,。第一代的创业者是乐于拥抱“风险”的,而拥抱“风险”而不是抗拒“风险”,是打造“创新型”企业的关键。
但是“创新”基因是无法传承的,因为创新这个事情,更多是一种天赋,而不是一种资源。所以哪怕比尔盖茨也好,马斯克也罢,他们的孩子是不太可能做出什么“创新”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年的“科技先锋”比尔盖茨,今天却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地主。
因为“创新”基因无法传承,但是土地,房地产,金融这些“资产”是可以传承的,而这些个行业的特点则是“厌恶风险”。所以当“第一代创业者”逐步从舞台中落幕的时候,这个城市整体的风气也会变得越来越保守。
同时属于创业者,属于青年人的机会则也是会越来越少。所以,作为年轻人应该去什么样的城市才能出头呢?可能并不是什么已经非常发达的城市,或许只有这个城市没有被一个或者几个传承几代的家族控制,或者机会才会更多些吧。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发展也要靠自主创新。怎么能使中国人的创新积极性调动起来?党和政府都在研究各种政策,创造良好氛围,营造优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