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到50块卖了爱犬,却坚持拒绝35万美元的版权,史泰龙赢大了
原标题:穷到50块卖了爱犬,却坚持拒绝35万美元的版权,史泰龙赢大了

1
史泰龙第一次作为主角,出演的一部电影,叫《意大利种马》……
什么类型,你懂的。
这部电影后来挺出名,但是因为史泰龙出名了才出名,他自己其实不好意思提。
版权不是他的嘛,买不回来。
就是人家故意改名《意大利种马》(史泰龙的外号),他也只能看着。
于是史泰龙只能怪自己那时候人穷志短。

那是1970年,史泰龙24岁,刚刚因为差了三个学分,被迈阿密大学辞退,正在纽约混。
他穷得叮当响,被人从公寓里轰出来了,一连好多天无家可归。
他最后跑到纽约港务局巴士总站,睡了三个星期,睡着睡着,就看到了这部电影的选角策划。
这得去啊!
但这当然已经跟他的演员志向无关,而是因为:“要么去拍那部电影,要么去抢劫某人,我处于我人生绳索的最后,最后……”
于是他就第一次做了主演,还拿到了他从影以来的最高片酬,200美元。
可是这200美元改变什么了吗?当然没有。
他自以为那已经是最后,其实只是个开始,他以后的五年里,只有更惨,没有最惨。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到底没去“抢劫某人”。
2
史泰龙现在的净资产,是4.5亿美元,他跟成龙的国际名气和财富排名,基本持平。

这两个动作巨星当初混起来,都很不易,但是论比惨,史泰龙赢了。
史泰龙来到人间,是靠助产钳,而且还用了两对。
结果,这场旧时代的技术滥用,就切断了史泰龙的面部神经,弄得他部分脸部瘫痪,说话有点含糊。
据说,这还弄得他智商下降了几十个点。
不过这一点别信,这世上还没谁在娘肚子里测过智商,也不知道是跟谁比下降了。
再说,据报道,他的智商都到了160,还想咋的?爱因斯坦不就才160?
只不过,史泰龙上学的时候,学校倒是说过,他的大脑处于“休眠状态”。
意思就是说他生长停顿,基本废了。
要不然,他怎么会动不动从教室窗户里射箭、把圣诞老人拆成碎片、把邻居的房子漆成黑色……屡教不改?
这孩子居然能够接连被13所学校辞退,没毛病才怪。
所以史泰龙最后,就只好进了一所专门收留“问题少年”的高中,比较学术的名字,叫调理情绪的学校。
3
史泰龙很小的时候,他爸妈就分手了。
他曾经寄养在别的家庭,也曾经跟过他爸,又跟过他妈。
归根结底是跟了他妈。

史泰龙他妈应该说很了不得,她既是占星家、舞蹈家,又是女子摔跤的倡导者,一家女子体育馆的老板。
所以“行为不端”的史泰龙,就终于有了个强项。
高中时踢球、掷铁饼、举重都很不错,还拿过体育奖学金。
史泰龙后来所从事的事业,再怎么说也一半属于体力活,这的确该感谢他妈。
但是他妈对于史泰龙的人生,不只是这点成就。
这位占星家对于自己的难产没算出来,却算出了儿子的将来。
她曾经告诉儿子,你得学着写剧本,你将来是吃这碗饭的。
这从后事看来,史泰龙他妈确实料事如神,但从早期来看,真不是什么好事。
写剧本这个职业,的确能创造奇迹,但也能让人穷死,大部分时候是让大部分人穷死。
所以史泰龙一开始,就全是穷死的节奏。
4
史泰龙有一段时间辍学,曾经做过女子体育教练,大概是在他妈妈的体育馆。

他后来去迈阿密大学,学的是戏剧,这应该不只是他妈鼓动的。
因为他在这之前,在瑞士,就有机会客串过角色,他爱上表演了。
所以史泰龙被大学辞退后,干的就只有三件事。
写作、拼命往演艺圈钻、打零工养活自己。
那个时期,他偶尔能参演的,当然都是不起眼的小角色,有时候连台词都没有。
他是写剧本、当演员,都能饿死人,才去打的零工。
像动物园里清洗狮子笼,给人送比萨,帮人钓鱼、照看书摊,在电影院里当领座员等等,他五花八门,什么都干过。

但是一个人志不在此,想的有点多,打零工就依旧不能养活人。
就是有过一次人生最高片酬的主演,也没什么屁用。
所以五年过去,史泰龙就除了穷,什么都没改变。他简直是一天比一天潦倒。
最难的时候,他为了吃饭,居然把爱犬卖了50美元。
据说后来,他还曾经偷卖过妻子的首饰。
史泰龙那时候应该明白了,艰难没有最后,所谓的人生到了谷底,就会出现转机,都是骗人的。
曲线从来不会自己到来,转机只能靠顽强求变的人去创造,去发现。
5
1975年,史泰龙29岁,他依旧是一个小演员,一个苦苦寻找突破的男人。
那些年,他一直饱尝事业和贫困的痛苦。
那些年,他也一直在想自己的问题。

他史泰龙,小时候是问题少年,曾经被学校开除过13次。
他史泰龙,成年后没学历,没文凭,工作不利,事业不利,经常穷得什么都没有。
他成了一个没有狗的男人,但他把自己活成了狗。
他这样的人能够有女朋友,一定不是老天爷睡迷糊了,就是女朋友瞎了眼。
(这家伙其实很帅很男人。女人本来就是艺术家,文艺圈的女孩就更是艺术家,爱情或荷尔蒙占上风的时候并不少见。)

史泰龙一想到这些痛苦和耻辱,就难受极了,所以他就发誓,我无论如何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无论如何不能成为“邻居家的又一个流浪汉”。
而他那时候的社会阅历,人生经验,生活积累,以及写作表演方面的成长,也有了相当的丰富度。
磨难,对于有些人就是必须,就是财富,就是逼迫,就是置之死地的反扑,于是史泰龙的人生转折,就终于到了。
6
1975年5月24日,史泰龙在国外广播公司的体育大世界上,看到了拳王公司,与查克·韦普纳的世纪大战。
那一刻,他热血沸腾了。

他所有的人生经历,理想梦想,在这时都找到了令人发颤的交汇点,让他开了天眼。
他老妈赋予他的写剧本能力,随即开始发光。
韦普纳,原本是一个无名战士,本应该输得很惨,但是他几乎赢了史上最伟大的拳手。
他与公司大战了十五轮,最终差点打碎了一个神话。
让他赢得世界的,更多不是技术和能力,而是不屈不服。
他是“贝永的出血硬汉”,他的血溅到了前三排观众的脸上。
他是那种被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也不放弃的人。
他是那种坚信自己打满全场,就可以赢的人。
他的眼中,没有不可能。
史泰龙当天晚上回到家,就灵感爆发,开始了他的创作。
他用了不到一天,就完成了他的剧本。
而修改,也不过用了二三天。
那么接下来,他就要像韦普纳一样去战斗了。
他要做好莱坞的“出血硬汉”。
7
洛奇,一个来自费城的无名拳手,不顾一切地赢得了冠军,这就是史泰龙剧本的主要情节。
它是如此简单。
但是洛奇跟史泰龙后来创造的兰博一样,都是困在过去的男人,都是需要并渴望重建自己的男人,都是活得像狗,也要出类拔萃的男人。

他们都是战士,都是反转角色,都是为了生存,为了胜利,为了自我拯救而战斗而完成的战士。
他们就是生活中的史泰龙,一个穷困潦倒,渴望靠流血战斗去创造人生奇迹的人。
他们也是所有的普通人,甚至所有人。
史泰龙随后就把剧本交给了经纪人,他们先后联系了很多家工作室,这个剧本被很多人看好。
但是电影需要票房,拍电影是为了赚钱,他们有更好的演员。这其中的一个主角人选,正是后来在《教父》中扮演桑尼的詹姆斯·凯恩。
然而不料,他们第一次出价10万美元购买剧本时,史泰龙拒绝了。
我要演。
第二次,他们出价30万美元,史泰龙还是拒绝了。
我要演。
第三次,35万美元,史泰龙还是拒绝,还是要演。

我要演,我要演,我要演!
史泰龙穷得连狗都卖了,可他就是要拒绝35万美元的巨款,要自己演。
抓住!
机会只有一次。
这就是我想要的。
我知道我行。
打完全场我就赢了!
结果,史泰龙就真的赢了。
米高梅公司接受了史泰龙的条件,给了这个默默无闻的人一个机会。
只不过米高梅要规避风险,这是一个大幅度削减预算的妥协。
然而,《洛奇》,这部制作成本不到100万美元的电影,真的创造了奇迹。
它当年的票房,就突破了2.25亿美元,它最终的票房收入,高达22亿美元。
它夺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让原本默默无闻的史泰龙,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与最佳编剧的提名。
8
史泰龙有钱了,他以300倍的价格买回了他的狗,并带着他的狗一起做了电影“主演”。

他又成了有狗的男人,也不再活得像狗。
《洛奇》一炮打响,接连出了七部续集,史泰龙紧接着,还自编自导自演了《第一滴血》等,登上全美十大巨片的电影,并多次获奖。
洛奇和兰博,都成了电影史上的标志人物,史泰龙本人也是。
默默无名的洛奇不顾一切地成了冠军,史泰龙也是。
所以说,史泰龙如果没有在穷困潦倒之际,拒绝那35万美元,他会不会有后来的辉煌?
经常会让人无处躲藏的生活中,又有多少处于生命最低谷的人,有能力有自信有智慧有勇气,一再拒绝别人的报价?

(史泰龙与妻子和三个女儿)
亿万富翁,是因为在没钱的时候就有亿万富翁的思维。
成就伟大的人,是因为在最艰难的时候也相信自己。
强者,是因为能够鲜血四溅,也要打满全场。
智者,是因为掌握了放弃与坚持,拒绝与索取的学问、定力与能力。
于是史泰龙人生故事的最大亮点,就浓缩于他自己的一句话:
“生活不是你能承受多大的打击,而是你承受了多大的打击,还能继续前行。”
•
END
•
文/九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