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父母的养老事宜,身为包工头的表叔,被侄子怼得哑口无言!
原标题:为解决父母的养老事宜,身为包工头的表叔,被侄子怼得哑口无言!
文:李祥宁
图片和文章内容无关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做人一样不能忘了自己的出身。
今年快60岁的叔,在他们村里属于第一波吃螃蟹的人,虽然没什么学历,可当年走出去的早,从打工潮刚有点浪花的时候,他就扑腾于其中了。

也干不了什么高大上的工作,无非就是在建筑工地上出力干活,国内各地几乎都有过他的足迹,也曾到国外混过几年。后来还真就有了名堂,多年前就是一个包工头。
二三十年前,建筑业正是如火如荼开展初期,那时候,工地施工垫资的也很少,所以叔也挣下了钱。
他走上正轨以后,把他的两个弟弟也带了出去,也都发展得挺好。十多年前,兄弟三人相继在外地定居,一年到头也就春节前后,在家过几天。
这样一来,他们的父母就成了留守老人,虽然时常有女儿照顾,但是二老还是常常因思念儿子而倍感孤寂落寞。
两位老人在老家,不知道是不是太过孤独,受了什么刺激,还是觉着自己孩子都有了能耐,跟乡亲们很少交流,而且还总是眼高于顶,让人很不舒服。
虽然叔他们每年回来,都是开着豪车,装扮时髦,总体感觉光鲜亮丽的,但是他们给人的感觉却是那么陌生,无论跟谁都说不了三句话,就会显得有点不耐烦,一点不像一个村子里的父老乡亲。
兄弟几个给村里人的感觉就是,没有一丝丝亲切感,觉着他们回家来就像是在完成一个任务,就像是在出差做生意。

当然他们自己也没有对老家的融入感,比如说村里集资修路时,所有人按人头收款。另外和其他村一样,那些有本事能挣钱的,也有多拿的,就连好多孤寡老人也都拿了自己的那一份,可是叔和他父母就没有拿。
曾有关系不错的人,跟叔说过这样一番话,“你看你们兄弟几个都不在家,就两个老人在家,要有点啥事,免不了要麻烦这些老少爷们,你们啥时候回来了,喊着大伙聚聚玩玩,谁也不图吃你那一口,喝你那一口,可你得把排面摆到那。”
叔听了却说:“哪有那个必要,给他们吃不吃的,不都一个样,别管有啥事,咱有钱就行呗。”听了这话,那个人再没和叔谈过心,成了点头之交。
这几年疫情,叔一次也没有回来,他的父母都八十多岁了,时不时的这不舒服,那不舒服,虽然还没到大限,不过身边也离不了人了。
今年春节前,全国疫情放开以后,两位老人感染后,差点过去。叔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来,开的是一辆大商务车,说是要把爹娘带走,而且不再回来了,百年以后,就在外地买墓地,安葬他们。两位老人说啥也不同意。
那天村里几个人年前没什么事,弄了个场聚在一起闲玩,叔不知道咋闻着味了,拎了瓶现在老头们都不怎么喝的劣质酒,腆着个脸也去了。
当天正好叔的一个远房侄子也在其中,叔刚坐下,他就哼了一声,故意问道:“哟,大叔啊,你干啥来了?你咋过来的啊?对了,你哪天回来的呀?回家来又干啥来?”
叔嘿嘿一笑说:“你个熊黄子,还问我咋过来的?走过来的呗,就这几步路,我还能开车呀?我回来两天了,来接你三爷爷和三奶奶来,叫他们跟我享福去,可他俩却不愿意跟我走。”
然后几个人就吃吃喝喝,期间叔总是说他在外多么风光多么好。慢慢地,酒喝得差不多了,叔那侄子又说话了,“大叔,你要脸不?你看你自己也说你这些年混得多好多好,这村里修路你一分的格(硬币)都没掏一个,你好意思?”
“另外你就算不多拿,你家几口人硬摊的那些你得拿吧,你差那千儿八百的,不要一点脸啊,除了让人家戳脊梁骨。你还裤裆里棉花,给熊真(粘)里样,还走路过来的,你走的哪的路,走的谁的路啊?”
叔讪讪一笑说:“我这再把钱给你,还行吗?”侄子听了说:“你给谁啊?这会再给还有个屁用啊?谁要你的钱弄熊啊?还有你要把两个老家伙治走啊?快点,快点,快点治走,在家赶明喽,都没人偎,你自己也知道这些年恁一家子都是咋为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