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根据他人的行为意图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原标题: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根据他人的行为意图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人们每天面对的信息是非常庞大的,但与此相反的是人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外界信息都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因此人类的注意出现了选择功能。
注意的选择功能是指人们面对大量的外界信息时,注意会选择一部分信息,将其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作为知觉对象进行深层次加工的一种功能。

有效地调动注意力对任何认知任务的成功执行都是至关重要的。注意的选择使人们决定将外界输入的哪些信息进行深层次地认知处理、记忆存储和意识。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两种注意控制模式决定了知觉优先级,它们分别是目标驱动理论、刺激驱动理论。
目标驱动理论又称自上而下注意或内源注意,该理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注意的选择和分配的因素主要是任务的目标、选择的策略、个体动机等主观因素。
刺激驱动理论又称自下而上注意或外源注意,该理论认为,刺激的新异和凸显特征是影响注意优先的重要因素,环境中的刺激是依据其物理特征占用认知资源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目标驱动和刺激驱动的融合,注意的两阶段模型认为,在注意选择的过程中,不仅存在自上而下的加工还存在自下而上的加工。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刺激的价值也会对注意的选择产生影响。个体对刺激的搜索功能不仅受到其价值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没有显著刺激特征的注意力独立优先级的影响。
也就是说人们在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的时候,不仅仅考虑当前任务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刺激的物理特征,而且受到刺激价值的影响。
研究者们依据该理论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采用学习—测验范式研究了刺激的价值对注意捕获的影响,学习阶段让被试将不同颜色刺激与不同金钱奖赏建立联结。
在测验阶段通过视觉搜索任务,让被试完成含有目标和干扰子的视觉搜索任务,其中,干扰子的颜色与学习阶段和不同金钱奖赏建立联结的刺激颜色相同。结果发现,奖赏联结能够干扰被试的注意捕获,且奖赏越高干扰越强。

另外,除了这些物质奖赏外,研究者们还对社会奖赏是否会影响注意捕获进行了研究,用真人微笑或真人生气情代替金钱奖赏,结果也发现了同样的注意捕获效应。
也就是说,无论是金钱奖赏还是社会奖赏,都能够干扰人们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上述研究中无论是物质奖赏还是社会奖赏,考察的都是个体通过直接学习刺激价值而发生的注意捕获效应的。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能事事都亲身体验,除了亲身体验,我们还可以通过间接地观察学习获得刺激的价值,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调整自己在未来面对相同刺激时的反应。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能够对他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征及评价,并依据此形成对他人的声誉征,个体做出的积极行为越多则声誉越高。

有研究发现,社会行为的效价信息会对注意捕获产生影响,并且存在消极偏向。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消极偏向,是因为忽视潜在有害刺激所造成的损失大于忽略一个正面刺激所带来的损失,因此负面的环境信息可能比正面或者中的信息更受关注。
另外,有研究明,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声誉征时,不仅能够考虑到其行为的结果,还会受到其行为意图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成人在社会交互中更关注行为意图。
在间接互惠、广义互惠投资游戏以及博弈等行为决策研究中,我们发现行为意图信息会调节我们的行为决策,关于行为意图和行为结果在道德评价中的作用的研究也发现,人们对于道德行为的评价与判断会受到行为意图的影响。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大多通过让被试直接学习的方式习得刺激的价值,然而在人际互动中,除了个体亲身体验,我们还会通过间接观察的方式获得他人的声誉信息。

社会行为的效价对注意捕获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人脑似乎在婴儿时期就能理解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在12个月大之前,婴儿将行为的效价归因于他人是否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被视为积极行为,而阻碍其目标实现的行为则被归类为消极行为。
即使婴儿面对的对象只是简单的物体(例如三角形或正方形)或由小狗构成的动画,这个年龄的婴儿也更喜欢看到帮助另一个人的人而不是那些有目的地阻碍他人(并且实际上主动避免后者)的人。
研究采用训练—测验范式,探讨社会行为的效价和意图信息对注意捕获的影响,结果发现,社会行为的效价能够显著影响个体的注意捕获,验证了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理论。

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理论认为,个体对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时,会根据信息的价值来决定是否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
然而,研究对社会行为的效价如何影响注意捕获的结果显示,相比于积极的帮助行为,个体对消极的阻碍行为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这说明,个体对消极的社会行为更加敏感,出现了消极偏向。
根据消极偏向假设,忽视环境中一个具有威胁的信息所遭受的损失远大于错失一个机会所带来的收益,因此,相比于积极信息,个体会对环境中的消极信息保持更高的敏锐。
有研究者采用预搜索范式,对不同效价的面部情如何影响预搜索效应进行了研究,预搜索效应是指在继时呈现的刺激中搜索目标比同时呈现的刺激中搜索目标搜索成绩更好地现象。

结果发现,消极刺激存在加工优势,并且,抑制消极面部情刺激要比抑制积极面部情刺激反应的时间更长。这说明,个体对消极刺激的加工层次优于积极刺激,在研究中,个体对消极行为的加工层次优于积极行为,因此出现了消极偏向。
另外,陈超伟考察了不同情绪面孔的注意捕获差异,结果发现,相比于积极情绪面孔,消极情绪面孔捕获注意的能力更强。
此外,该研究还对这种捕获机制进行了探讨,这种捕获能力实质上是认知加工后期现出的一种抑制控制能力,这种抑制控制能力抑制了个体对目标信息的加工,从而导致了对分心刺激的加工优势。
声誉理论认为,在社会交互行为中,人们会根据他人在人际互动中的现,对他人形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声誉征。根据声誉理论,人们在社会交互中的行为被赋予不同的价值。

即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好的积极的行为,还是坏的消极的行为,个体通过定义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有关价值的信息,辨别出高声誉者和低声誉者,以此来提高收益、规避损失。
因此,如果他人现出的是消极的行为,个体为了规避风险,就会避免类似的行为,而如果是积极的行为,个体就会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
互惠投资领域的有关研究发现,个体做出的互惠行为越多,在投资阶段获得的他人的投资行为也就越多,相反,如果个体做出的消极行为越多,那么他受到的惩罚也越多,并且会损害其名誉。
研究揭示,在观察学习中,相比于积极的行为,个体更加关注消极的行为,这说明个体更加注重规避损失。

根据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理论,个体的选择注意是为了提高收益,因此,在社会互动领域,如果想要提高收益,个体要么选择做出更多积极的行为,要么规避损失。
研究者考察了个体对骗子和值得信任的人的面孔记忆效果,结果发现,个体对骗子的面孔的记忆要比对值得信任的人的面孔的记忆要大,这说明,相比于做出积极行为的个体,被试对做出消极行为的个体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
价值驱动理论认为,对消极信息更加敏感,有助于帮助个体快速地识别出低声誉者,提高规避损失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郑旭涛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只有消极的社会行为对个体的注意捕获产生了影响,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在郑旭涛等人的研究中,使用的材料虽然内容呈现的是社会交互行为,但其中的人物是用球体来代替的。

因此,个体在对材料内容进行加工时,虽然理解了内容,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场景,个体形成的认知征是相对简单的交互行为,而非复杂的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