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婚姻本质:看恋人冲突背后的场景预设与亲密关系
原标题:透过婚姻本质:看恋人冲突背后的场景预设与亲密关系
导语:黑格尔说,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我们可以通过道德来评价这种社会关系。
婚姻,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定义,理性的人认为是一种基因的繁衍需求,感性的人认为是一种依恋、尊重关系。
但无论如何定义,无论是来自于社会、来自于自身心理、来自于自身生理,我们的人生总是需要一段婚姻关系。
当一件事物失去了选择性,也就意味着我们与它进行了捆绑,我们品尝这件事物的甘甜时,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一、
情感与物质构建的婚姻
承担义务是幸福而长久的婚姻关系的基础——弗罗伦斯·伊萨克斯
我们的心理活动、我们的需求所衍生出的行为,来自于社会、心理与生物基础带来的高级情感。
如果我们撇弃那些来自于社会、来自于道德、来自于高级情感活动的影响,来实质性的从生物角度来看待婚姻。
国外演化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那便是任何个体只不过是寿命不长的基因组合体的临时运载工具。
而对于基因来说,它的唯一目的便是永远的自我拷贝、复制下去,也就是不断、无限的繁衍下去。
正如蓝脚鲣鸟在求偶时竖起的尾羽与高抬的一只脚,其的本质目的便是为了求得配偶,最终使基因得以传递。
回到我们人类个体来看,为了确保基因得以正确、安全的进行延续,我们社会中出现了普世的价值观,以避免我们使用最为原始的手段进行竞争。
于是我们以地位、金钱、学识等等标准作为价值判断,建立了一个基本合理,并具对人类具有正面意义的价值关系。
婚姻建立在这种价值关系之上,由两个独立个体,选择进一步的联合,以获取到更多的情感、物质利益。
婚姻的基础是爱情、依恋与尊重,或是出于单纯的利益导向,其背后的本质都是两个人选择的利益捆绑。
在利益捆绑的状态下,双方通过让步、和解与妥协,抛弃自身的短期利益,以获取更多的共同利益。
当然,这种利益并非仅仅是金钱或是物质上的,其也涵盖着相互之间的爱情与依恋,甚至于是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勇气。

二、
婚姻中的冲突
不如意的婚姻好比是座地狱,一辈子鸡争鹅斗,不得安生——莎士比亚
但婚姻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舒适生活,其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冲突、伤害,这取决于婚姻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建立。
当双方均愿意通过延迟满足,来获取属于双方未来更为广阔的利益,那么在面临双方生活上的不适,在未来目标的指引下,双方可以、愿意去延迟满足。
那么幸福美满的婚姻关系,则由此开始出现,双方可以尽量的理解与妥协对方的缺点,以维持这种互惠关系。
但如果这种关系中,双方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达成共识,双方中均为、或是一人认为自身需要快速的利益获取,则拒绝去延迟满足,而是需要快速、现实的利益。
于是出现了充满倾轧与冲突的婚姻,双方对现有的稀缺利益,优势方进行无所不用其极的掠夺,劣势方进行不论手段的反抗。
01场景预设
婚姻的成功取决于两个人,而一个人就可以使它失败——塞缪尔
幸福美满的婚姻关系与倾轧冲突的婚姻关系,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双方对婚姻的预期是否是一致的。
预期一致的婚姻,代表着双方的近期、远期目标,与对对方的认知、了解充分一致,双方既有共同的未来目标,也愿意和对方一起赢得。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婚姻预期是不一致的,我们可能在目标上不一致、可能对对方的认知不一致,可能甚至于不愿意和对方一起生活。
这种预期的不一致,并不会在婚姻的初期开始得到凸显,原因在于婚姻初期目标与对方的认知并未显现。
于是双方对婚姻后的场景预设有了偏差,一方可能希望及时行乐,一方却希望资金储备,在这种场景预设之下,倾轧与冲突显而易见。
这种倾轧与冲突,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恒定状态,而是随着感情消耗频次不断提升,激烈程度不断加强的。
于是许多人开始无法继续忍受,选择了分手结尾,而这种分手往往是惨烈的、不留情面的,原因在于双方的感情已经被完全消耗殆尽。

02亲密关系
恋爱呈现出最好的一面,婚姻流露出最糟的一面——朱德庸
如果说场景预设导致的惨烈分手是果,那么因则出自于婚姻前的相处模式,错误的相处模式衍生出的自然也是错误的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从自然界观察,动物的成长过程中,许多狩猎、玩耍与生存技巧,是来自于同伴之间的传递。
但现如今,许多人是独生子女,其缺乏同龄间可以完全信任的关系,从而无法百分百清晰的吸取他人教训,或是听从、接纳他人想法。
亲密关系,意味着长久时间的相伴与互相之间的信任,但如果儿时玩伴缺位,那么意味着我们要经历10余年的亲密关系缺位。
当我们认识异性,得以建立亲密关系时,这种长时间缺位带来的遗憾感,会促使我们不顾一切的抓住这种关系。
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为了去维持、保护这种亲密关系不被割裂,会主动通过选择性记忆,去忽略对方的缺点。
毕竟比起对方的一些浅显的缺点,我们更希望有一个人可以长久的陪伴我们,并向其完全的坦白,使我们在脆弱时得到安慰。
于是我们进入到了目的颤抖之中,我们为了实现维持、保护这种亲密关系,忽略了一切的外在信号。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维持亲密关系,许多人选择了不顾一切的劝阻,也要和对方在一起,而结婚后却往往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目的颤抖使我们过于注重这种亲密关系本身,而忽略了这种亲密关系本身便会随着双方的认知增加,而受到割裂。
但在目的颤抖的影响下,我们忽略了任何的外在信息,也忽略了我们意识到的问题,选择了置问题于不顾,一心的想要强行挽留这种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双方进入婚姻殿堂后,随着生活空间的挤压,双方真正的问题得以暴露,最终无法调和。

三、
我们应有的婚姻
婚姻的唯一伟大之处,在于唯一的爱情,两颗心的互相忠实——罗曼·罗兰
在恋爱阶段的不良亲密关系,使我们忽略了对方的问题,在步入婚姻后随着生活空间的挤压,场景预设没有得到实现,最终关系破裂,无法调和。
但我们没有人想要获得一次失败的婚姻,甚至于我们没有人想要获得一次失败的恋爱,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办法,去获得正确的关系。
我们既需要在关系开展前做好相应的调整,也许在关系中去维持一个原则,从而使我们双方在关系中获得足够的情感需求。

01感受关系
许多人认为,在恋爱期间需要听取他人意见,来更正自身的行为,但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
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双方,实际上可以视作一种情感共同体,外界的打击,会对处于关系中的双方起到同样的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即使朋友、闺蜜、父母反复劝阻,也毫无顾忌的选择了继续这段关系,原因便在于关系下的双方是情感共同体。
而在恋爱关系中的许多细节,也是他人无法感知、了解到的,这自然也会使他人做出错误的判断。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从自身理性的观察这段关系,对方有哪些缺点,对方哪些话使我们感到冒犯。
对方的缺点是否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对方的这些话是出自于什么心理?通过这些客观的感受,我们可以跳出亲密关系去看待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考虑过这些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处于恋爱关系之中,这些问题浮现于我们脑海时,被快速的跳过了。

02可“说服性”
恋爱关系与婚姻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便是,对方是否可以被说服,或者说对方的心态是否是时尚的。
关系双方的日常,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阶段的增长,出现新的冲突与新的利益分歧。
即使在之前双方有着共同的愿景,并为这种愿景努力的奋斗着,但也不代表未来不会出现分歧。
因此,最佳的方案便是确保对方可以被说服,对方具有时尚的心态,愿意选择做出更多的选择,并没有强烈的执念。
而这种时尚心态与可以被说服,不要通过“测试”去进行认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关系的感受,来进行确认。
所处在亲密关系中的妥协,是具有目的性的,而我们观察对方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是否愿意做出更多的选择,便可以确认。

婚姻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建立在生理、心理与社会之上的道德、规则体系,而婚姻关系的好坏,往往是关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
甚至于会影响到我们的整个后半生,因此我们需要从恋爱的亲密关系阶段,便开始感受这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