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深入了解创造性观念的生成过程
原标题: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深入了解创造性观念的生成过程
创造力是指能产出兼具新颖和有用观念、问题解决方法及产品的能力。创造力一直被视为推动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唯有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人类社会才能永远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随着创造力研究的深入,创造力研究的主题也不断细化。Kaufmann等人提出,除了研究“大C”(杰出的创造力,例如科学家的伟大发现),“小C”(日常创造力)外;还要去探索所谓的“迷你C”,即建构自己知识和理解的创造过程。
创造思维是个体创造力的具体现,它是人类特有的高级认知加工活动,被誉为人类进步的源泉。

创造思维需要个体在抽象、分析、思考、想象以及检索过程中迅速地转换,这依赖于大脑网络间的信息交流。默认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作为两个经典的、与创造力有关的网络,已被证明在创造观念生成中有重要作用。
然而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输不仅要通过大脑皮层,还要经过皮下或小脑区域。
越来越多的证据明,皮下脑区和小脑与某些高级认知活动有关,比如工作记忆、策略形成、信息重组等,这些成分同样对创造思维过程非常重要。
因此,研究大脑皮层-皮下-小脑通路如何动态地在创造观念生成中发挥作用,对于深入探索创造力的神经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脑皮层-皮下-小脑通路在不同创造观念生成中的差异
与消极情绪加工有关的大脑-皮下通路
激活和功能连接分析均显示出大脑皮层-皮下-小脑通路仅在一般和恶意创造观念生成初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产生认知失调后的消极情绪和动机冲突过程有关。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而产生紧张状态的现象,当一个人的行为偏离他对自我一贯正面、积极的认知时,就会产生这种不舒适的感觉。
恶意创造力任务要求产生伤害他人的想法,这可能与个体正面的自我认知不符,从而引起消极情绪的体验,这进一步促进了恶意想法的产生。
首先,脑与行为相关分析发现了一条特异于恶意创造观念生成的通路:

尾状核-中央后回通路。实验发现,右侧尾状核和左侧中央后回的功能连接与恶意创造观念生成的流畅正相关,而且这种相关仅在任务初期出现,这两个脑区的连接强度还会随着时间下降。
这进一步说明尾状核区域对认知灵活的贡献——将遥远线索联系起来而尽可能多的产生想法,而不是抑制优势反应以筛选出更新颖的想法。在一项复合远程联想任务中尾状核被强烈的激活,这与广泛注意并寻找关联的任务要求相对应。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条大脑-皮下通路的相关仅在MCT中出现,而且仅影响流畅,而皮层的许多功能连接与新颖有关,这说明皮下脑区对于恶意创造观念生成的影响主要还是通过灵活路径起作用。

尽管过去的研究发现消极情绪通过认知持久对创造现产生影响,但研究显示出尾状核对认知灵活的作用可能超越我们的想象,即使在个体感受到更多负面情绪的创造任务中,尾状核仍然提高了观点生成的数量而不是质量。
那么,为什么该通路仅与恶意创造观念生成现有关呢?这可能是因为中央后回的作用,左侧中央后回经常被报告参与情绪处理,尤其是焦虑情绪。
有研究报告焦虑抑郁患者左侧中央后回的灰质体积与汉密尔顿焦虑量得分正相关,而且体积比对照组更大。
还有研究发现状态焦虑与左侧中央后回和左侧小脑的连接相关。左侧中央后回与右侧尾状核的连接可能反应了消极情绪对于生成更多恶意想法起到的作用。

其次,功能连接对比分析发现,恶意创造观念生成比一般创造观念生成在丘脑内部、右侧尾状核与双侧枕中回现出更强的功能连接,行为学结果也发现被试生成恶意创造观念时体验到更高的愤怒和焦虑、更低的愉悦。
尽管没有发现调节恐惧与焦虑的杏仁核所在的中脑边缘通路存在差异(行为结果显示焦虑的任务差异较小),但调节愤怒和动机的丘脑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
愤怒情绪与下丘脑的活动有关,有研究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追踪了健康成人自我诱导愤怒时的大脑活动,发现愤怒状态下右侧颞极和丘脑局部脑血流量增加。
Fabiansson等人发现当对自己的愤怒回忆进行反刍时,额下回与丘脑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加。

有趣的是,实验发现右侧枕中回与左侧尾状核的功能连接强度与一般创造想法生成时的愉悦得分负相关,这说明尾状核除了参与一般和恶意创造观念生成的共同认知过程外,还与情绪加工过程有关。
有研究报告尾状核对负面的图片刺激反应强烈,而枕中回则代了视觉信息的加工,产生恶意想法引起的令人不悦的视觉想象可能会降低被试的愉悦体验。
与动机冲突有关的皮下通路
如上所述,认知失调引起的消极情绪会促使个体产生放弃的动机,而任务报酬等预期又需要个体坚持完成,此时与动机有关的皮下脑区也发现了差异,这可能体现在丘脑内部和左侧壳核内部的更强连通上。

丘脑室旁核被发现在动机冲突具有重要作用,面对不同的行为目标时,PTV接受来自与冲突中心认知控制过程同一皮质区域的信号,包括反应抑制、反应监测和任务切换,实现对行为的选择。
当个体生成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恶意观念时,诱发的愤怒情绪提高了丘脑内部的连通,同时控制其在继续任务和放弃任务的动机冲突中做出选择。
左侧壳核除了与反应抑制有关外,也被发现对于动机至关重要。有研究发现与奖励有关的学习行为和双侧壳核的连通线相关。
Haruno等人区分了壳核和尾状核在奖赏环路中的差异:壳核主要负责对产生的奖励进行预测,而尾状核负责对预测奖励和实际奖励的差异进行评估。被试生成违背道德准则的恶意观念时,壳核可能支持了被试对于任务奖励的预测以维持目标行为。

此外,小脑Crus1区和小脑Crus2区在恶意创造力任务中激活减少,该区域被认为是心智化的关键成分,在恶意创造力任务中减少对自己和假想他人的消极情绪感知可能会降低认知失调。
综上所述,与消极情绪和动机冲突有关的大脑皮层-皮下-小脑通路在恶意创造观念生成中存在特异。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尾状核-中央后回通路、尾状核-枕中回通路等将皮下脑区产生的新颖想法变得更加恶意,再通过壳核内部、丘脑内部等通路完成动机冲突时的行为选择过程。
研究结论
研究使用任务态fMRI分析技术,探究了大脑皮层-皮下-小脑通路在创造观念生成中的互动模式,以及对不同类型创造力的影响,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皮下脑区、小脑后部主要在创造观念生成前期发挥作用,其中与认知灵活有关的双侧尾状核和双侧海马共同参与了一般和恶意创造观念生成,与心智化有关的左侧小脑Crus1和Crus2区特异参与了一般创造观念生成。
(2)大脑皮层-皮下-小脑通路在一般创观念生成恶意创造观念生成的认知过程中现出类似的互动模式。
现为在观念生成前期通过纹状体-前额叶通路和海马-楔前叶通路提高认知灵活促进观念生成现的流畅,通过小脑后部与视觉网络耦合完成视觉注意过程。
(3)与消极情绪和动机冲突有关的大脑皮层-皮下-小脑通路对恶意创造观念生成产生特异影响。

如通过尾状核-中央后回通路、尾状核-枕中回通路引发的消极情绪完成恶意创造观念生成过程,通过丘脑内部、左侧壳核内部通路调节动机冲突中的行为选择过程。
局限与展望
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研究主要关注了一般和恶意创造观念生成过程,这两类创造过程都是言语质的,具有某种程度的同质。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其他类型的创造过程(如视觉发散思维、意象等),并探索皮下脑区和小脑在其中的作用。
(2)研究仅使用了激活和功能连接等较为基础的分析技术,未来还应使用征相似分析、图论分析等技术从不同角度探索大脑皮层-皮下-小脑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