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转真的来了吗?
来源:大树乡长(ID:dashuxiangzhang) 随着中电科加班事件通报结果出来,造谣者陈某龙被立案调查,整个事件也从群情激愤、人人叫好最终走向逆转。 热点也许结束了,但对国家发展的思考和对群众福利的关切不会结束。 此次虚构事件的舆情起爆点是什么? 是因清明节被强制加班,“陈志龙”的怒吼喊出了无数打工人的心声,他充满情绪而又不失理性的微信发言仿佛将普罗大众的心里话说了出来。 尽管最后被证为假,但是迅速点燃舆情的背后,却有许多东西值得深挖。 不管从哪个方向分析,我今天只想站在劳动者的角度好好剖析,看看群众的呼声是什么,而这背后的诉求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发展,我们的福祉。 一切要从加班说起。加班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只要参加工作都有可能加班。但“加班”+“其他”的组合就容易变得十分不合理。 加班而不给予充分的补偿,这就是赤裸裸地剥削;加班只是为了领导绩效,这就是落后和低效;强制加班的同时还要扣上奉献的高帽,这就是纯粹地恶心人了。 而这一切都表现出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不到位。 有人会说中国早期经济不就是靠着人口红利,靠着廉价劳动力才起飞的吗?不加班了,不卷了,那产业不都外流了,经济还怎么继续增长。 这么说的要么是观念落后,要么是屁股有问题。 经济不同阶段自然有不同的发展的模式。中国人发展经济不就是为了提高收入,让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吗? 结果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还要去和东南亚1000、

所以保护劳动者权益是应该的,提高劳动者收入是必须的,总是陷在低权益的廉价人口红利里,对外是便宜了那些发达国家,人家总是能用一架飞机换8亿件衬衫;对内也只是肥了一小部分人,做外贸的能挣钱,广大的工人却还是收入微薄。
一个健康强大的经济体应该想着提高效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不是想着继续压榨人口红利;
而且当真正提高了中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后,他们有钱有时间消费了,内循环经济才有可能实现,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当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到位,比如现实中普遍存在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时间过长、福利保障不足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劳动者的收入和购买力,抑制居民消费需求。
而且这种保护不到位,还会让低收入群体受到更大的剥削,进一步加大收入差距。早些年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建筑公司欠薪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这些事情是有目共睹的。
如今很多明面上的欠薪问题已然得到解决,但很多隐形的剥削却得不到正视,这相当于变相减少收入拉大收入差距,同样会对消费市场产生消极影响,限制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培育。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长期的保护不到位只会降低消费者信心。
当普通人在工作场所受到不公平对待,当他应得而未得时,你说他是会把手上的仅有的钱存起来还是会花出去?一旦消费信心下降就会直接减缓消费增长。
最终的后果一是会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正常过日子的人都不想看到恶性事件发生。
更值得一提的是,劳动者保护长期缺位会导致企业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降低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积极性,最终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滞后,自然没法获得高附加值,也自然发不出高工资,没有坚实的中产阶级,仅有的升级产业在国内也没有市场,没法进一步升级,其他新兴产业的消费市场也没法扩大和多样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制约产业升级,最终整个国家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们来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要想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取得胜利,作为一个大国,就务必要修炼好内功。这个内功不是别的,就是如何守护人心,如何保障人民的切实利益。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