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比我们知道的自己更脆弱,但同时我们也比想象中的自己更强大
原标题:我们比我们知道的自己更脆弱,但同时我们也比想象中的自己更强大
#以书之名#
南宋词人辛弃疾(公元1140——1207)词《贺新郎·用前韵再赋》:”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生活中总是有各种郁闷、失落、绝望、无奈、愤怒等负能量的情绪,偶尔也会面对失去至亲、身患重病、工作失败等事件,如何面对这些逆境,怎样去看待它、认知它乃至接受它。
首先,你要克服心理上的三个P:自责化(personalization)、永久化(permanence)和普遍化(pervasiveness),这是由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不幸的发生有各种原因,过度自责不但无济于事,还会破坏现在的生活。在时间上,人们常常高估打击对自己情绪负面影响的持续时间,事实是悲伤会随着时间慢慢减弱,而且小孩恢复得更快。同时,你要认识到你遭受的打击不是全方位的,多考虑生活中好的一面。

其次,你可以分享你的悲伤,分享悲伤不仅可以减弱自己的悲伤,而且分享悲伤等于暴露自己的弱点,而暴露弱点可以迅速拉近两个人的关系。
最后你要知道,人体的“反脆弱”系统其实很强。医生认为骨折过的地方再长好会比以前更粗壮更结实一些,同样,树木结疤处往往比其他地方更坚硬。尼采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人是一个会成长的有机体,人体的很多系统会表现出“反脆弱”特质。研究表明,15%的人在创伤后会得一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病,但也有超过50%的人在经历创伤之后会有一个积极反应,不但能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而且还能在恢复中成长,超越原来的状态,成为“创伤后成长”。

具体地,创伤后的成长有3中状况:1)发现自己的力量。我们比我们知道的自己更脆弱,但同时我们也比想象中的自己更强大。不管发生什么事,我就在这里。(Doyourworst!)
2)知道感激,获得更深入的关系。很多人在经历创伤后,会更珍视身边已有的东西,对周围一切怀有感恩之情,会让我们身心更健康。顺境能让朋友更加了解我们,逆境能让我们更加了解朋友。逆境时确实有人离我们而去,但也有人会来帮助我们,建立更深的关系。(begrateful)
3)发现生命的意义。重大创伤会让人重新思考人生,发现新的机会和动力。比如在这次疫情的影响下,选择报考医生的人数增加了很多,灾难会更让人愿意做那些能实实在在帮助别人的工作。(Dosomeethingbiggerthanyourself.)
但是,如果完全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的不幸与失败,又该何以自处呢?你应该以“对事不对人”的视角来对待。如果自我放纵,破罐子破摔就会导致更大的错误;如果自我怜悯,充满羞愧,从而否定自己,也会看不到希望。你可以自我关怀,像同情一位好友那样同情自己,客观中立地看待自己,把关注点放在具体的事情上,看看自己以往取得的小成就,慢慢找回自信,积累继续向前的力量。

此外,假如你身边的人发生了不幸,你可能不知道该说什么,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是,面对亲友的不幸,首先你要向他确认自己知道这件事,其次是提供帮助。你可以说:“我听说了你的事,我知道了。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忙的,我随时都在。”这其实是给朋友提供一个小小的控制感。有时候,人们唯一缺乏的就是信心,有控制感后,往往就能做的更好。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让一批受试者在实验室里很难得的解迷题,如果你集中注意力,这些题是可以做出来的。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实验人员给他们播放噪音,噪音使人心神不定,根本就无法集中精力解题,受试者的成绩都很差。在下一个实验室里,实验人员给受试者提供了一个按钮。实验人员跟受试者说,如果你觉得噪音太大,到了你根本受不了的程度,你可以按一下这个按钮,你一按按钮就能让噪音马上停下来。然后再让这些受试者在噪音中解题,这一次,他们的成绩都非常好。然而在第二次实验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哪个受试者按下了按钮,仅仅是知道有这个按钮的存在,知道自己对噪音有一个最终的控制权,受试者就能表现得比没有这个按钮的时候好很多。这种尽在掌握的控制感给予他们真正的信心。

总结一下,无论是外部原因、自身原因导致的不幸或遇见的逆境,你都应该想到3P理论,你需要认识到人体强大的“反脆弱”系统,把关注点放在具体的事情上,给自己或他人提供一点小小的控制感,就会逐渐培养起自己的抗打击能力。
这里分享一本书——《B选项:直面逆境,建立抗打击能力,找到快乐》,由Facebook的COO雪梨·桑德伯格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亚当·格兰特撰写。桑德伯格的丈夫在2015年突然去世,她的朋友安慰她:“A选项现在已经没有了。咱们必须得上这个该死的B选项!”书中描述了她如何学习科学方法来调整自己,同时格兰特也运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帮助桑德伯格克服困难,且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希望你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