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者:李大闲人 “一带一路”会议前期爆发了巴以冲突,没来得及说更长远的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是工业优先,或者说是将工业放在服务业之前,优先发展工业,和美国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华盛顿共识”是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取得税收,而对于工业来说,利润不仅来自于价格,而且来自于生产本身。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张,单位产品的折旧与摊销会持续下降,继而推高毛利。 但对多数服务业而言,毛利只是单纯的来自于价格的提升,而价格的背后是货币和消费。 对于金融系统漏洞百出的发展中国家国家而言,依靠服务业来增加税收,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工业基础不够坚实的情况下直接发展服务业,前车之鉴就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 而放眼整个全球,能从发展中国家地位取得突破,在价值链上不断攀升的,恰恰是那些坚持工业发展优先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当然还有我们。 但发展工业需要初始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启动资金或项目只能来自于国外。 解放初期,苏联向我们援助了156个项目,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摸索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像沈阳一机是苏联援建的,等到了沈阳二机、上海机床厂、济南二机,就在沈阳一机的基础上完成了自行设计和建设。这些企业如今奠定了我们机床行业的基础。 沈阳第一机床厂 到了更大规模的道路、港口、码头、水电设施,更是如此。他们前期的投资规模往往巨大,而随之而来的重要作用和实际利润却非常可观。 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往往由国家主导的项目投资打底。等到了第二阶段,也就是吸引企业进行投资的阶段,只有那些与目标国有贸易往来的企业,才能以盈利为动力,在目标国扩大生产,降低成本。 上面两个阶段都离不开银行贷款,而将我们的贷款利息和美国的贷款利息进行比较来看,我们的1年期、5年期LPR利率为3.45、4.2,而美国对应的利率水平分别为5.55、5.23。 在未来一段时间,美联储的借款利率还将维持高位,而我们的长短期LPR均在下行区间。也就是说,从资金成本的角度,我们的工业制造业资金成本明显低于美欧。 所以,在全球去美元化如火如荼,美国以金融服务业吸血全球的玩儿法越来越难以维系之时,“一带一路”也迎来了突破的良机。 因而美西方百般阻拦,煽动我们周边的热点,搅乱我们的舆论环境,想让我们犯下战略错误,就是因为时间不在美国一边,人心向背已有定数。 另一方面,我们的“一带一路”机制的推广也遇到了波折,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国内的制度效率太高,海外没有国家能像我们这样,能以较短的时间内,在各个利益群体中建立发展的共识。 所以我们的企业和项目出去后,对目标国的传统、体制和法律不熟悉,也不习惯脆弱环境下的经营边界感,在企业硬实力没问题的情况下,在处理软环境中吃了不少暗亏。 但说回来这毕竟只是具体方式的问题,是大方向下的小曲折。 比如说即便欧洲如今对华政策环境不佳,宁德时代仍在推动自己在波兰的投资项目,一些新能源汽车企业纷纷到欧洲设置研发中心和电池生产基地。 还有拉美、非洲的矿产企业,东南亚的纺织业企业。中资企业是最有效率、最百折不挠的,一旦掌握了规律,“一带一路”将愈发势不可挡。 如今我们是全球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以3.6万亿美元的出口额位居全球第一,是美国的1.7倍,德国的2.1倍,日本的4.8倍。 美国着急和我们谈条件,忙着四处抓筹码,其实内心的慌乱已然掩盖不住了,那不可逆转的大势正被内部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看清。 我们该坚持的坚持,该争取的争取。要牢记看问题看主干,抓问题抓关键,绝不能被一些干扰乱了方寸。 基础设施是权力关系的沉淀。当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中国标准的基础设施,国际格局终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走好自己的路。
来源:地安门外一闲人(ID:damyyx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