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死了,她不是我奶奶”,再婚的老人,如何取得家人同意
父亲的同学陈伯带着他的新婚夫人来我家玩,爸妈热情招待,和他们开着玩笑,我给他们泡茶递水,听着他们的调侃,心里一阵好笑。
陈伯前年老伴去世,孩子们都成家在外单独过小日子,一个人在家十分冷清,他就跟着父亲报了老年大学。
老年大学有很多班,写毛笔字和绘画,还有诗词写作班,陈伯年轻时就喜欢舞文弄墨,在老年大学班对绘画不感兴趣,反而对诗词热衷,时不时写些小诗拿来和父亲一起探讨,看到他乐呵呵地一个人来一个人走,老年生活过得充实而快乐。
他在老年大学认识了这位李阿姨,两个人诗词相谈甚欢,经常在一起交流诗词方面的写作心得,情投意合的交往,没多久两人就同居了。
李阿姨老伴过世早,有个女儿在上海工作,只过年回来探亲,女儿让她去上海一起生活,但她不习惯那里的环境,所以一直一个人单着。正好遇到了陈伯,两人有共同的爱好,陈伯主动追求李阿姨,李阿姨在征求了女儿同意后,才和陈伯结的婚。
但陈伯的孩子们不认可,最初他带李阿姨回家,孩子们看到屋里坐着李阿姨都不主动打招呼,他的小孙女就问:爷爷,她是谁啊?
陈伯道:她是你奶奶,以后她要住在咱们家。
孙女不高兴道:“我奶奶死了,她不是我奶奶,我不喜欢她。”
话一出,让双方都很窘迫,孩子嘴里吐实话,对外人她会甜甜叫一声奶奶,可一直和爷爷住在家里,她不能接受,小小心里认为她侵略了奶奶的位置。
吃饭时,她不和这个奶奶坐在一起,奶奶给她夹菜,她不要,对奶奶的爱和对新奶奶的反感,让儿子们也劝父亲不要找老伴,在他们心中也接受不了。
陈伯发火了,你们一个个看着惯孝顺,我一人在家,白天还好说,晚上呢,万一有个头痛脑热你们不在身边,我啥时候走了你们都不知道,说的孩子们一个个低了头。
女儿和他最亲,笑着说:爸,看你说的多吓人,不行你去我们家住吧。
女儿孩子都大了,白天他们上班,还是他一个人在家,他还是喜欢住在老房子,这里有他和老伴的回忆。住在这里舒心又方便,又都是老邻居。
最后不管孩子们愿不愿意,他和李阿姨结婚了,并且领了证,彻底把孩子们的嘴堵住了。
自从娶了新老伴,孩子们双休日也不回来看他,以前还时常打个电话走动一下,他知道孩子们不接受,他也心里有气,你们不回来我还清静呢。
老爸打趣他:不回来正好,省得打搅你们度蜜月。
李阿姨红了脸,不好意思笑,老人的说笑方式也有趣,陈伯说:没事我们就去上老年大学,或者去附近的公园和周边村庄挖野菜,过得比以前好太多。
人逢喜事精神爽,陈伯自从有了新老伴,浑身洋溢着年轻人的气息,坐在沙发上,还时不时拉一下李阿姨的手,真是够深情了。
但李阿姨一直让陈伯主动给孩子们联系,不能因为她进了这个家门,冷了孩子们的心。我在旁边给他们端水递茶,听着他们聊着家长里短,感觉这位李阿姨很会体谅人。只是陈伯的孩子们太绝情了,不能站在父亲的角度考虑问题,竟然生气不回家看父亲。
妈妈看出了李阿姨的担心,就劝陈伯为了李阿姨也应该和孩子们搞好关系,都说家和万事兴,孩子们一时不理解,接受不了这个继母,可以和孩子们耐心沟通,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还是以和为贵,将来家里有事,也不至于让老伴难做人。
妈妈的话让陈伯不住点头,他生气归生气,但对孩子们还是很有感情的,只是他的难处孩子们不体谅,以为他心中没有母亲的位置移情别恋。年纪大了还给他们找后妈,面子上不好看,说出去也不好听。陈伯说孩子们还是自私,只考虑自己,不为他着想。
老人再婚,其实很多家庭都会遇到这类问题,孩子们反对,主要是心理上对过世的母亲有种情结,心理上接受不了父亲再婚。对老人来说,再婚只是找一个精神伴侣,相互扶持着在生活上有个人照顾而已。
尤其老年人在老伴过世后,大多都失去了精神支柱,老得很快,如果让老人一个人孤独,不如给他找一个精神伴侣,也省得孩子们操心,既找了保姆又能精神愉快,何必抱着旧观念和面子问题让老人难过呢?
对于老年人再婚,你们接受吗?欢迎大家讨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