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方先觉的争议再次告诉我们,要反对极端化的历史叙事!
作者: 明叔
来源公众号:明叔杂谈
微信ID:laomingdashu
1)一部电影《援军明日到达》引发了网上关于抗战时期国军将领方先觉的激烈争论。其实,对于方先觉,现有的相关著作和文章,对他早就有非常客观、非常公允的评价。比如,2005年9月5日,央视网曾刊发了一篇题为《衡阳保卫战——衡阳人民与守军一道投身于衡阳保卫战》的文章,对方先觉本人和衡阳保卫战都作出了非常均衡的评价,现摘录如下:
2)方先觉在衡阳保卫战全过程中的表现虽然有争议,但是,对他的评价也没有太大争议。有一个老朋友说,“衡阳保卫战毫无疑问是有积极正面意义的。至于方先觉本人,指挥保卫战有功,投降日寇汪伪有过,至于是五五还是七三、四六,可以保留各人观点”。我对此深表赞同。
3)由于我还没有看过《援军明日到达》,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只能等看完之后再说。如果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赞扬中国军民在衡阳守卫战中不怕牺牲、以身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会非常欣赏。如果这部电影“曲解了历史”,只展现了方先觉率军英勇抗战的情节,而没有客观展现他投降日伪的内容,则这部电影在还原事实、臧否人物上是有瑕疵的。
4)我发现,在这一波有关方先觉的争论中,有一些人并不接受客观、公允的评价。他们在追求一种颇为极端的历史叙事,这种历史叙事倾向于把复杂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简单化、脸谱化,“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绝对没有中间地带”。我个人认为,这种看似纯粹、绝不妥协、绝不包容历史叙事,实际上是很有问题的。这个世界如此复杂,怎么可能非黑即白?那么多的历史人物,一生功过是非那么多,怎么可能到最后只有一个“好或者坏”的二元对立评价?
5)具体到方先觉,他们并不关心方先觉是否曾经率军英勇杀敌,打出了国威,而是只关心方先觉为什么要投降,他们的观点包括,“方先觉投降了,他就是民族败类”,“抗战时期有那么多烈士,为什么要拍一部方先觉的电影?”“拍方先觉的电影,就是在给方先觉洗白”,“给方先觉拍电影,我们怎么对得起杨靖宇等真正的烈士”?
6)什么是客观、公允的历史叙事?具体到衡阳保卫战,那就是,方先觉率军英勇杀敌,这是功,要承认,要赞美;在经过48昼夜的苦战之后,内缺弹药,外无援军,方先觉最后投降了日伪,虽有苦衷,但这终究是过,要批评,要批判。对于功与过的评价,一码是一码,二者并不矛盾。客观、公允的历史叙事,说到底,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一码是一码,反对非黑即白的极端历史叙事。
7)这么多年,我个人感觉,评价人和事,最难的是对于有争议的人和事的评价。一个人一辈子做了十件事,十件事都是好事,评价这样的人没有任何难度。但是,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做了十件事,七件是好事,三件是坏事,或者是其他的比例,评价这样的人就很有难度。难度就在于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用七件好事否定三件坏事,或者用三件坏事否定七件好事,都不是实事求是。
8)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态度面对争议?争议并不可怕,如果争议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认知上的盲点,让我们掌握了之前没有掌握的事实,争议对于双方都有价值。但是,如果争议沦为党同伐异、沦为立场之争、沦为输赢之争,这样的争议就没有意义了。
9)事实只有一个,但观点却有千百种,观点是可以不同的。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要争论的是事实,而非观点。对于不同的观点,我往往倾向于“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如果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这个国家、让这个社会更好,那我们就在各自的方向上努力,最后看长期的结果。我反对极端历史叙事,不是为了要说服那些持不同观点的人,我是担心,如果我们的网民、我们的年轻人,都习惯性地认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是要“黑白分明”,这对我们的国家、对我们的社会是有害的。倡导一种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讨论氛围,最终会让我们所有人都从中受益。
10)不要用半个满杯否定半个空杯,也不要用半个空杯去否定半个满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我们一定要杜绝一种极端化的历史叙事——“一个历史人物,只要不完美,就是完全不美”。评价有争议的人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要坚持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意。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