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阳谋
在梳理全球牙科器械产业时,发现行业的老大和老二都在美国,而且都是通过收购完成的。两家美国企业收购了两家德国企业,原本分庭抗礼的格局,瞬间逆转,变成一枝独秀。在牙科器械领域,未来二十年,老美独大的格局,不会有任何改变。
医疗器械作为发达国家的核心产业之一,虽然比不上能源、汽车、ICT、医药等产业产值贡献大,但也是国家之间竞相角逐的高精尖领域。毕竟器械和药品一样,关系民生福祉,命脉总得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最安全。
所以对于顶级医疗器械企业的收购,我相信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近几年,我对纯商业信息兴趣度越来越低,一度以为自己已经不是红尘中人。后来看历史、政经、科技,兴趣盎然。买了几百本书,当当网都买成了超级VIP,才发觉自己不是要离开滚滚红尘,而是要深入这红尘。
研究商业的幕后,是我花大量时间阅读的原动力。今天的文章,我将从能源领域的一起国际并购案例讲起,来体味顶级商业竞争中,政治强权的核心支配地位。
一
时间来到2013年4月14日晚上8点,一架波音777飞机即将降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替罪羊皮耶鲁齐,这位四十五岁的法国企业高管,其身高一米八三,体重一百公斤的白人胖子,即将面临一场牢狱之灾。
联邦调查局的探员突然出现在机舱门口,皮总没有任何挣扎反抗,乖乖的戴上了手铐。美国司法部以违反《反海外腐败法》的名义,逮捕了他。
在从机场押往警车的途中,因为双手背铐在身后,皮总走起路来,总感觉有点重心不稳。但他还是很配合,甚至跟押送他的探员,平和的进行着交流。他相信,一定是哪里搞错了,美国司法部很快就会放了他。
说起皮总涉嫌违反的这部《反海外腐败法》,这是一部令欧洲跨国企业闻风丧胆,又无可奈何的美国法律。关于这部法律的来历,我稍后介绍。当年的孟晚舟事件跟这部法律无关,当时美国政府是指控她违反了对伊朗的制裁法律。
皮总案件很快进入诉讼环节,美方检察官诺维克和辩方律师斯坦特沃迪轮番登场。两人都只有一个目的,想方设法逼迫皮总认罪。用到的招数主要是恐吓,要关他125年,和打官司要花费他数百万美元的律师费。
皮总好歹是跨国企业高管,也是见过世面的。除了看守所条件令人作呕,有点不适应以外,短时间内想让一位精明强干的精英认罪,只用恐吓,是不可能的。
检方指控皮总在2005年,印度尼西亚塔拉汗发电站项目中,参与了向印尼能源委员会的议员行贿,确保公司拿下这个项目。皮总心里一百个mmp,自己就是个打工的,听令行事,而且一毛钱好处没拿,怎么就违法了?
好,冷静。我现在就向各位,以及被美国司法部搞的有点烦躁的皮总,介绍《反海外腐败法》,这部宇宙大法的来历。
二
时间来到1972年,美国总统大选。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6月17日,以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首席安全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潜入了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五傻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有点历史底子的朋友,大概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事件了。
尼克松听闻后肺都气炸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恐怕就要毁在这帮蠢货手里。他一边利用手上的职权,免去调查水门事件的检察官的职务。另一边积极发表演说,获取民众的信任。
但丑闻就是丑闻,瞒是瞒不住的。在媒体的穷追猛打下,尼克松的丑闻不断发酵。尼克松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水门事件发生后,直接影响就是社会各个阶层,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公众要求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各种官方调查随之展开。
在调查过程中,美国司法部揭露了一个暗地资助和贿赂外国公职人员的庞大体系,涉及400多家美国公司,向外国政府官员、政客和政治团体支付了高达30亿美金的行贿费用。
这还了得,自由明主的美利坚精神,可能被付之一炬。当年五月花号驶向这片新沃土时,是带着万丈光芒来的,现在有人要摧毁这普世之光。不允许,坚决不允许。立法,必须立法遏止它。
《反海外腐败法》就是在此背景下出台,实际上,这部法律是为了维护美国人自己的脸面。这部法律,最早是美国人管美国人自己用的。
法律颁布以后,美国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就处于了劣势地位。美国人一看,这也不行啊,这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必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际化,必须将它国际化。
拉圈子、结盟、三次修改法律条文,一通骚操作下来,《反海外腐败法》就变成了一部宇宙大法。其条文规定,只要用美元交易,或者使用美国的服务器收发电子邮件,都在《反海外腐败法》的管辖范围之内。
好了,美国人这下心理平衡了。但是,发达国家的这些跨国公司们,难受了。自由国度美利坚,只讲利益,不讲武德。这也是皮总进了看守所以后,靠着囚室昏暗的灯光,啃着发馊的汉堡,研究了半年才搞明白的地方。
三
皮总还没有崩溃,还在靠着极强心理素质,和远方家人传递来的温情,苦苦支撑。
拖沓的司法诉讼的细节,就不一一展开介绍了,写起来有一本书那么厚。这里不讨论自由文明国度的法律体系,提供一组数据供参考。
“因为高昂的辩护费用,在美国有90%的案件没有进入到大众能看到的庭审环节,美国司法部的整体胜诉率是98.5%。”
皮总这位法国白人精英,在看守所研究了半年的美国法律后,知道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打赢这场官司。而且,斯坦特沃迪,皮总的代理律师,退休前是康涅狄格州总检察长。他和美国司法部压根就是一伙的!
在皮总忙着在监狱学习法律,以捍卫自己人权的同时,他的老板,法国阿尔斯通的CEO柏珂龙先生,也没闲着。他在忙着与通用电气的CEO伊梅尔特,秘密谈判出售阿尔斯通能源业务。
一家法国“工业明珠”,一家“美国国宝”,坐上了谈判桌。而柏珂龙手上根本没有牌。
在美国司法部的强大压力下,天价罚款和高管陆续有可能被捕的无形压力(包括柏珂龙自己),阿尔斯通只有断臂求生。
通用电气的条件是,帮阿尔斯通搞定美国司法部的官司,但是阿尔斯通必须出售能源业务70%的股份给通用。以通用在美国通天的人脉关系,搞定阿尔斯通的官司根本不在话下。过去,只要是在国际市场中,跟通用电气产生强势竞争的对手,最后都被美国司法部以各种理由起诉了一遍。
这些对手有:西门子、ABB、日立。没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现在轮到了阿尔斯通。
四
我在文章开头提到过,一个国家核心产业中的核心企业,收购或者被收购,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通用电器想趁机收购阿尔斯通能源业务,没有那么顺利。
好吧,写了三千字了,奥朗德,这位法兰西共和国的前总统,以及经济部长蒙特博格、国家谈判代表阿泽马,三位请登场。
事情进展到这一步,美法两方作为主权国家的力量对比,才真正显露出来。前期由司法部打头阵,还属于两军对垒的阵前比武,决定不了战争输赢。
但实际上,法国政府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输出上的绝对优势面前,抵抗都显得毫无力量。除了经济部长蒙特博格这位硬汉派,通过立法手段拖延了一段时间外,国家谈判代表阿泽马临阵倒戈。阿尔斯通收购案刚被奥朗德总统一锤定音,他就迫不及待的跑去美国银行出任高管职位。用阿泽马自己的话说:我为什么离开?当然是为了挣钱。
(戴高乐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
(冤枉背锅要坐几年牢的皮总此时也很想抽他。)
阿尔斯通收购案除了需要法国政府同意以外,还要获得欧盟反垄断委员会的批准。在欧盟审核收购案的过程中,奥朗德下台,马克龙上任。连续两位法兰西的总统,都对收购案持支持的态度。甚至马克龙亲自到访通用电气在法国的工厂,以实际行动告诉欧盟,你们快点批。
五
在整理阿尔斯通能源业务被通用电气成功并购的整个过程,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并不是为法国失去自己的“工业明珠”而遗憾,毕竟我不是法国人,那是法国人的明珠,不是中国人的明珠。
而是,老美自二次工业革命,和二战之后的全球崛起,短短百年时间,影响力强势到无孔不入的地步。
我在《美国陷阱》这本书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美国人在软实力上稳居世界第一。自1945年以后,每年巴黎的美国大使馆,都会挑选他们认为有潜力的政治新星,美其名曰青年领袖,邀请他们去华盛顿访问。这种“培训”面对的是政治新贵,或者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奥朗德、萨科齐、阿兰佩珠、莫斯科维齐、马克龙都曾以青年领袖的身份去过美国。”
历史何曾相似,我在看《钱学森传》时,收获另外一个信息。如果你觉得法国连续两位总统,都没有在挽救国家战略性产业上,付出应有的努力,那么你看完下面这个案例,就明白了。
钱老是获得了庚子赔款奖学金而去美国留学,对于这个奇怪的奖学金,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是这样说的: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获得最大回报,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正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六
如果本文开头提到的,牙科器械领域的头部收购案是巧合,是纯经济手段的竞争。那通用电气收购阿尔斯通能源业务,则是一场精心围猎,是美国人的阳谋。皮总这牢坐的不冤,毕竟,他的企业和国家,都选择了在危难时刻放弃他。
三年前,在孟晚舟陷入漩涡时,中国政府包机将她接回。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皮总被关押期间,到访美国时,丝毫没有向美国政府提及,他的人民此时正在遭遇的司法不公。
一个世纪过去了,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的话,至今仍在空气中不断的回响。它仿佛在提醒我们,一个国家,必须先有政治强权,而后才有经济强权。搞错了顺序,哪怕辛苦得来的成果,最后也会沦为,他人案板上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