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老人被儿媳赶出家门,政府突然送来30万,什么情况
2020年,在河北的一个小村庄里,被儿媳赶出家门的老人孙顺明突然收到了30万元巨款,这笔巨款不是儿子给的,而是政府发放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到底有何身份会让政府寻找几十年呢?
老人名叫孙顺明,是一名退伍老兵。1942年出生在河北的一个穷苦农家,刚出生的时候正赶上解放战争,当时他的家乡兵荒马乱,所以家里的生活一直都很困苦,虽然贫苦,但是一家人过得很知足、很幸福,在他们看来,一家人都在那就是最好的。
然而好景不长,孙顺明5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没了,只剩母子俩相依为命,孙顺明的母亲不得不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维持生计,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看到母亲这么辛苦,孙顺明小小年纪就开始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可是,上天似乎总爱给他开玩笑,到了8岁的时候,由于操劳过度,孙顺明的母亲累倒了,此时孙顺明已经明白了死亡的含义,在他看来,母亲如今的情况和当面父亲去世前的那一阵像极了,为了挽救母亲,他找到医生恳求对方帮母亲看病,可是即使看了病,由于家里穷,他也没钱给母亲买药。
就这样,孙顺明的母亲在他8岁的时候离他而去,自此,孙顺明便成为了一个孤儿,不过好在村里的人都十分善良,见他一个人孤苦无依,都会给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孙顺明就在村里吃着百家饭长大,为了报恩,平时他也会帮村里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由于孤苦无依,孙顺明自小就体会到了世间人情冷暖,等到长大一点后,他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来了一个活计,虽说很辛苦,还没有什么工钱,但是起码有口饭吃,不至于活不下去。时间很快来到了1953年,这一年,我国抗美援朝取得胜利,此时全国上下一片喜气洋洋,而孙顺明也有幸见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盛况,当时战士们着装整齐、纪律严明,看着十分威武,而百姓们对他们都报以热烈掌声和欢呼。
这一幕让孙顺明感到十分震撼,此时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他要当兵!为了这个目标,孙顺明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吃饭长高,,几年后,16岁的孙顺明离开了家乡,乡亲们以为他要外出闯荡,于是给他准备了一些干粮。
拿着这些干粮,孙顺明来到了县里参军的报名处,由于他不认识,所以便将名字口述说给了登记员,登记员也写错了字,这也是后来国家为什么找他找了很久的原因。经过一系列检查、筛选之后,孙顺明顺利成为一名军人,入伍后,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挖山洞,可别小瞧了这个山洞,它可是大有来头。
1958年的时候,中苏两国关系破裂,这意味着接下来可能会爆发战争,然而要知道,此时的苏联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所以形势对我国来说是非常严峻的,于是中央一边自己研究核武,一边便下达各省建立好战略后方的任务。
此时孙顺明和其他工兵一起被秘密派往重庆山区,目的是为了搞“816地下核工程”,由于这是高度保密任务,所以孙顺明一行人无法联系外界,也不知道他们挖山洞是为了干什么,只知道国家派他们来挖山洞。
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所以对于上级下达的命令他们也不多问多说,个个埋头苦干,孙顺明由于儿时穷苦,所以在挖山洞的时候格外吃苦耐劳,他也因此获得领导赞赏,经过他们日夜挖掘,一条长20公里的山洞被挖掘好,直到很久时候,孙顺明才知道原来他们挖的是816地下核工程。
任务顺利完成后,由于部队改制,所以他便被调往了西北地区,而后又被调到了喜马拉雅山脉当一名边防军。喜马拉雅山脉气候恶劣,而且是高原环境,作为一名典型的内地人,孙顺明刚来到这里时十分不适应。
不仅是高原反应,还有说变就变的恶劣气候,在这里,恶劣的环境和气候一不小心就会夺走人的性命,但是作为一名军人,孙顺明非但没有退却,反而迎难而上,执行起任务来丝毫不拖泥带水,每日尽心尽力守卫着边疆的安全。
这样的生活没有持续太久,没几年,情况出现了新变化,当时邻国印度对我国虎视眈眈,妄图分裂我国的西南地区,我国虽然以和为贵,但领土完整神圣不容侵犯,面对印军的挑衅,我军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于是双方在边境线上开始了大大小小的摩擦。
1962年9月20日,印军越过英国伪造的“麦克马防线”,然后向我方边防军发起突然袭击,由于对方有备而来,我军许多边防战士在对战中壮烈牺牲。10月18日,毛主席下达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指令,而孙顺明所在的巡逻班自然也加入了进来。
可是,由于印军是有备而来,双方不仅武器配备差异较大,人数上也是差异悬殊,很快孙顺明所在的边防小队就损失惨重,可是此时敌人丝毫不给我军出喘息的时间,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敌人,孙顺明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此时,孙顺明等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坚守岗位阻击敌人!抱着这样的信念,孙顺明等人越战越勇,哪怕是受伤,孙顺明也不愿下火线,而是简单包扎之后继续带伤作战。
可是很快他们枪里的子弹都打完了,后方的弹药也所剩无几,面对这种情况,经验老到的班长意识到,哪怕继续留在战场也是白白牺牲,于是班长当即决定带着众人躲了起来,静静等待援军的到来。
敌人渐渐逼近,眼看就要发现他们的位置了,正在这时,援军及时赶到,援军赶到之后,按理说,像孙顺明这样受伤的战士应该到后方治伤,但是孙顺明却说:“我这又不影响战斗,简单包扎一下就好了”。
见他这么坚持,班长最终也没说什么,紧接着他们便开始补充弹药重新加入到战斗当中,上了战场,孙顺明一如当初那样勇猛,然而,正在这时,敌人的一颗子弹打在了孙顺明腿上,于是孙顺明咬着牙硬生生地把子弹从腿里给抠了出来,简单包扎之后又再次投入到战斗中。
终于,敌人被击溃,战斗结束,孙顺明这才下火线接受治疗,也幸好没有伤及大动脉,不然孙顺明就危险了,后来,在孙顺明和战士们的英勇作战下,印军败下阵来,只得坐到谈判桌前,此次战役,孙顺明由于表现优异荣获一等功,而他所在的班集体荣获二等功。
战争结束了,孙顺明的军人生活再次回归平常,没多久他就被调到了部队防区,这时候,如果他选择留在部队,本来是可以升官的,但是最终他选择了退伍,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带着因战功获得的奖励回到了家乡后,他在乡亲们羡慕的眼光下盖了房子,娶了老婆生了孩子,当然,他也没忘了回报村民,毕竟如果当年没有村民的帮助,他就不可能活着长大,所以,对于村民的请求,孙顺明几乎有求必应。
然而,这种幸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在妻子离世后,孙顺明既当爹又当妈,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儿子,可是孙顺明从来没有喊过苦,不仅如此,凭借着辛勤劳动,他还帮孩子们建了新房子,娶了新媳妇。
随着年龄的增长,孙顺明想着,他终于能歇口气好好享享清福了,然而上天好像总喜欢跟他开玩笑。起初一家人都住在一起,但是妯娌间矛盾很多,俩个儿子儿媳总是觉得自己吃亏,不该承担盖新房时借钱的债务等。
兄弟俩矛盾越老越多,最后干脆分了家,可是,老人孙顺明的养老又成了个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孙顺明生活还能自理,也能帮家里干干杂活,所以两家轮流照顾着也没什么怨言,可是到了后来,上了年龄的孙顺明因为腿受过伤行动不便起来,生活虽说不会无法自理,但是家务活是无法干了,于是两个儿媳便开始嫌弃起了孙顺明。
随着社会发展,孙顺明的两个儿子决定外出打工,家里的一切活计都落在了两个儿媳妇身上,于是,本就嫌弃孙顺明的两个儿媳开始互相推脱,她们都不想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后来两人一合计,竟直接将老人给赶出家门,住在村外简陋的机井房内。
说是房子,其实只是用土墙垒了一下,屋顶还漏雨,墙上没有窗户,还到处都有破洞,就连村民都看不下去,可是两个儿媳却高兴终于摆脱了老人,见劝也没用,于是村民们就像小时候帮助孙顺明那样,力所能及地帮助已经年老的孙顺明。
村民们有时候帮忙捡捡柴火,有时候帮忙把屋子给修缮一下,有时候家里做好吃的也会给老人送来一些,就这样,老人靠着村民们的帮助支撑到了政府到来。
这天,村上来了几个穿着十分正式的人,他们自称是政府部门的,想询问一下有没有一个叫孙顺明的老人,在村民的指引下,政府这才找到了孙顺明,经过查证,确认孙顺明就是他们一直寻找的老战士、老英雄孙顺明,此时村民们也才知道,原来当年孙顺明离家并不是做生意了,而是当兵保家卫国去了。
看到老人的境况,政府人员也很是愧疚,一个于国家有功的英雄因为当年名字写错,竟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过着这样的生活,好在还有补偿的机会,在确认身份信息无误之后,政府将30万元的抚恤金、补助一次性补发给了孙顺明,并且以后每月还有2000元的生活补助。
此时,儿子儿媳们闻风而动,纷纷表示要接回老人养老,可是老人最终拒绝了,为了报答村民们的帮助,他一次性捐了20万,用于村子的基础建设,剩下的10万则是用于养老。
中国讲究百善孝为先,作为子女,理应赡养老人,使老人老有所依,其实,对老人善良何尝不是对自己善良,毕竟自己不赡养老人,又能如何指望孩子将来赡养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