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众厌恶菜市场的理由被超市条条明列:未来,真的还会有鱼贩吗
「你会让你的孩子当鱼贩吗?」当作家之后,这问题常出现在我耳边。通常是读者问的,所以我都笑笑的,没说出口的话是「当鱼贩怎么了吗?」
回答道:「当鱼贩啊,可以呀,他要当我立刻给出我所有的资源与学问。只是——只是——」我说了只是,后面接的是「鱼贩很辛苦耶」。
很多人不知道,鱼贩的辛苦不是弄得一身脏臭,而是传统市场日益减少的客人。
早起好累,谁还会想到菜市场的人情味?
菜市场是人们社交的地方,常在摊位前看到婆妈叔伯相认,不时将彼此的手机拿给我:「帮我们两个加个微信。」在我摊位前聊天却不买鱼,这是菜市场的日常。
平日的客人都每日煮饭,不同家庭的采买者还会相约买菜,他们与我的话题,往往是新闻或是今天要煮什么,买的鱼也都是例行公事不太会变。
假日的客人要不双薪,要不只煮给返乡的儿女吃,大多是家人陪买,最好的话题就是保持不谈个人、不谈政治的距离,问问客人要去哪玩。
习惯每日采买的人们渐渐变少,我居住的乡镇,人往工作走,走去科技园区,走入都市。而习惯每日采买的人们,则常常在家附近的超市偶遇,我们的关系从老板与客人转变成邻居。
「来买牛奶喔?」他问。「对呀。」我没有接着你要买什么,我看着他的篮子里一盒旗鱼,我没有评论鲜度,心已如同冷藏的盒装豆腐一样冷,一样易碎。
更不用说假日客人了,假日的客人习惯买容易入口的鱼,鲑鱼、鳕鱼最好卖。不吃当地的海鲜,那为何要去菜市场买?假日早起好累,哪会想到菜市场的人情味,更不用说少人知晓的菜摊、鱼摊、肉摊的专业。
晚睡晚起,超市买就好。
未来,真的还会有鱼贩吗?
我在黄昏时分进入超市,又见到了几个客人,只是点头,不多询问。心里想着水果呀、菜呀、肉呀,这里哪里赢得了市场?我却没有骑车到五分钟路程的黄昏市场。只是求个方便,我也如此,我也知道。
超市有冷气,有时不时的特价(贴上六折千万不要买),没有湿滑的地板,有明确但不一定便宜的标价,一切都很规格化。
我常会以市场能吃到的「时旬」,所以人得来市场「食巡」的话语来推销市场。但会不会大家不逛菜市场,就是因为不够规格化、不够稳定呢?
或许是吧,菜市场的机械复制时代,鱼摊只卖鲑鱼、鳕鱼与那些无聊毫无特殊风味的鱼。菜摊只卖高丽菜、空心菜与各类好煮的香菇。肉摊剔除特殊部位,有三层、梅花、五花肉末即可。
干干的地板、极凉的冷气,摊贩不多问、不多说、严禁社交。超市将大众厌恶菜市场的理由条条明列,在杜绝之后做出新的规则。大众会回来逛菜市场吗?你会吗?
曾经是大大小小社区最常聚集人的地方,已经没落慢慢消逝,早晨采买的早市,也慢慢步入了黄昏。
对于我这样的摊贩而言,世界确实变了。当以往要备料好几天的过年时节,生意都变成与平日假日毫无两异时,真的变了。我也知道很多地方变得更好,但对我而言,生意不好了,要怎么好?
我会给我的儿女当鱼贩吗?未来,真的还会有鱼贩吗?